臣下有功,皇帝是要恩赐的,除了物质上的恩赐外,还有赐姓。可是,你听过皇帝给一个村庄赐名吗?在泰和县有一个千年古村,村名就是因皇帝赞誉而得名的,也可称得上御赐村名。这个被皇帝关注的村庄就是“爵誉村”。始建于南唐时的爵誉村是文化厚重、人才辈出的典型代表,村中先贤既有忠臣良将,又不乏文人义士,堪称“文章节义之邦”。
始建于南唐原名为“龙源”
爵誉村地处赣中吉泰盆地,牛吼江东南岸,距泰和县城约30公里。该村原称“龙源”,始建于南唐,至今已有1000多年。现有周、康、张、肖、胡等九个姓氏近500户3000名村民,依一条蜿蜒的水泥村道分散居住。从空中俯瞰,民居呈手枪形。村前武山巍峨,地势开阔平坦,阡陌纵横交错,沃野千顷,槎滩陂水由南而北缓缓流去,村后紧靠牛吼江,江水清澈,四季长流。
千年古村爵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些古迹随处可见。村中古建筑错落有致,规模宏大,飞檐翘角,具有江南建筑的风格。曾有大小宗祠近50座、庙宇20多座,现存周氏宗祠(久大堂)、康氏宗祠(孝德堂)、宝诰堂、佥宪坊、成德堂、国师大夫等20多座宗祠和庙宇。古祠堂前喜鹊坊高耸云霄,祠堂内雕梁画栋。
据载,这些建筑始建于宋朝,后经历代维修,留存至今。村内祠堂与居民住宅星罗棋布,鳞次栉比,古建筑新楼房交相辉映。例如周氏宗祠久大堂,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堂前狮目怒视,相貌威严。祠堂外黄庭坚手书的“儒学坊”,向世人昭示着爵誉二字所蕴含的分量。此外,还有大量保存较好的古民居。古巷道有5条,总长约500米,汉白玉石鼓一对,雕刻精美,麒麟栩栩如生,一副旗杆石和72块古石碑、古堂牌都保存完整,明朝成化年间圣旨一张,现保存完好。
如今,人文厚重的爵誉村已成为人们寻找乡愁的地方。幢幢古宅,小小巷道,都是一段古老的历史。该村被列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宋仁宗誉其“爵崇誉隆”而得名
爵誉村不仅祠堂等建筑令人神往,人文历史也源远流长,可谓是文化厚重、人才辈出的典型代表。该村原为多姓散居,先有朱、皮、兰、丁,后有周、康、张、肖。其中,爵誉村周姓人始祖周矩(895年~976年),字必至,号云峰,原籍金陵(南京),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进士,官至西台监察御史,中国古代水利名家。
据《泰和县志》卷18《人物·周矩传》记载,公元937年,周矩以自己的俸禄余资,始创泰和县乃至江西省最早、最大的槎滩和碉石二陂为公陂,规定不得专利于周氏,留有古碑刻《槎滩、碉石二陂为田记》,乃宋代真品。其中,槎滩陂是古代江西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灌溉效益,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周矩还倾注毕生精力培育人才,在乡村广设义学,接济贫困失学儿童。在他的策励下,爵誉周氏的后代子孙历经不懈努力,先后出了登科进士23名,“名宦乡贤”、“科第蝉联”。宋朝时,周氏出了“一门四进士”———周倚、周伦、周僭三兄弟及侄周庆章。后又有周中和中了进士。宋太宗曾赐诗“兄弟膺鹦荐,叔侄总金鱼”,以示褒彰。
宋代,该村的康氏出了一位大人物———大将军康友政。文臣武将辈出的龙源村得到宋仁宗的关注,被誉为“爵崇誉隆”。后来,村名遂演变为“爵誉”。据统计,该村历代中进士者共有42人之多,人文鹊起,堪称“文章节义之邦”。
明英宗、宪宗时期,该村还出了一个名康奎(谱名从魁)号北轩的人,成化时官拜靖江王府史司左使,后又很快被特敕为奉政大夫修正王府尹。历官49年,著作颇多,并有“国师大夫”牌匾。康从魁留有三件稀世物品,已被列为珍贵文物:一把古琴、一张楠木床、一轴成化皇帝的圣旨。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皇帝对康奎之父康养浩先生暨德配胡氏、继配李氏之敕赠《诰命》。《诰命》至今保管完好,实属罕见文物。
抗战时期村民曾腾房办学
抗战时期,千年古村爵誉村还曾留下了村民腾房办学的佳话。
据爵誉村村民、中华康氏研究会泰和分会副会长康宽治告诉笔者,1940年,南昌失陷前,江西省政府机关撤退至泰和县。为了躲避战乱,保全国家的教育资源,不荒废师生的教与学,原省立南昌二中也随之搬迁至爵誉村。当年,有着良好重教传统的爵誉康家人及全村民众热情地迎接了南昌二中,并慷慨伸出援助之手。该校分高中和初中两部,6个年级24个班,1000多名学生,200多名教职员工。近2000名师生就像外出多年的游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深切感受到爵誉人重视教育的满腔热忱。
爵誉村一下子要安顿好2000多人的学校,其困难可想而知。为了解决校舍,村民们主动腾出自己的房子。“当年,校本部设在康裕薰家的新屋里,校长车驹先生一家住在康衡九家,教室设在康、周、张三姓祠堂里。祠堂又分作两种功用,上栋做男生宿舍,下栋作教室;校医院设置在院内;食堂和厨房设在周家久大堂;女生宿舍设置在康长喜家两层土楼里;教师分住在学校周围的民众家里。”康宽治说。村民康衡九还腾出自家一块3亩多的土地,给学校建造了一个简易竹木大棚,作为学校的大会堂与膳厅。
康氏“孝德堂”东头一棵高大的樟树上悬吊着一口铜钟,钟声嘹亮,全校师生依钟声而作息。学校晚饭后,尤其是夕阳西下时刻,学生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漫步在田埂小路上,拿着课本,有的读外语,有的诵古文,有的吟诗词,书声琅琅,此起彼伏。
1945年,该校大部分迁往吉水县白沙,只剩下初三年级仍留在爵誉。次年初三年级毕业,南昌二中全部离开爵誉。至此,学校在爵誉驻留了整整6年。
1997年,南昌二中校友会建造了一座大理石碑立于村口,上面印刻着“饮水思源”四字,深深地表达了原南昌二中全体师生对爵誉村的感念之情。
■康爵华文/图
民权:捐助贫困学生
数字长春 与新时代同行 第四届中国(长春)电子商务产业峰会在我市举行
【晋城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众“智”成城】用好“先行先试”这个根本方法
梅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召开梅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决定
路面破损、闯红灯、跨越护栏……不文明“钉子”他都爱管管
因皇帝赞誉而得名的千年古村
货车司机车尾摆石头作警示 骑车者撞上摔成了六级伤残
三场现场观摩+一场年度述政 温州今年“比学赶超”这样比
贫困地区学生可报考国家专项计划
王铭德出席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2018年第一次会议
硕士扎根农村种出“超级西瓜”
沈阳众创空间孵化器113家 吸纳创业人员近7万人
面向全省大学毕业生 安徽将办百场招聘会
闷头挖坑遭质疑 “任性”施工被叫停
我市鼓励企业业主参与历史风貌建筑保护
徐水区城区办尚品社区举办迎“五一劳动节”法制宣传讲座
卖红薯的小青年曾李辉:要把土红薯做成 龙游美食新名片
我市交叉检查上饶市安全生产工作
市第三届膏方文化节启动
日照这家KTV多人被警方带走?真相其实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