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从沈阳专程来丹的部分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来到鸭绿江断桥,当他们听到那首耳熟能详的《英雄赞歌》时,老战士们不约而同地跟唱起来,在场的游客也受到感染,跟着一起高歌。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远千里万里,来到丹东,就是为了看看鸭绿江,看看鸭绿江上的桥?一位志愿军老战士的话代表了这些人的心声:“我们来丹东的目的,就是要看看这座英雄城市,追忆当年的历史!”
丹东是座英雄城。丹东市抗美援朝研究会的刘大囤、宋群基等几位老人向记者讲述了那段历史。1950年,丹东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都在加紧城市建设,恢复战争带来的创伤。然而和平生活没过多久,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党中央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丹东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大后方的最前沿。为了抗美援朝,“一切为了前线胜利”,全市人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中。
大后方的最前沿,全力以赴支前
战争,就要有人。为了保证充足的兵员,丹东的广大青壮年积极踊跃报名参军。战争开始不到一个月,就有500名青年报名参军,200多名女青年志愿赴朝做救护工作。从1950年12月到1951年9月,丹东地区有8646名青年报名参军,到1952年9月,全地区共有5万多人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前方打胜仗,后方支前忙,1950年至1953年,全市8万名妇女,有3万人参加抗美援朝拥军支前工作,成立妇女拥军护理队,数千名妇女自愿担负起救护伤员的重任。
面对拥有现代化武器的对手,中国人民志愿军需要补充武器,丹东人民开展了捐献武器活动,普遍订立了爱国捐献计划和捐献公约,到了1952年2月,丹东人民捐献的总额可以购买13架飞机。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总方针下,丹东人民把生产和战勤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颁布出台了《关于执行东北区及辽东省战勤动员暂行办法的几项规定》、《支前工作的计划和几点意见》等系列文件,全市人民积极行动,订立爱国公约,车与车、户与户、组与组之间开展支前竞赛,掀起了支前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到1953年,全市共出动担架7374付,大车41814台。
当年,几乎每一天都有志愿军往返于两岸之间,丹东妇女就像迎接亲人一样,迎送着这些最可爱的人。全市组成19个拥军队伍,抢着为志愿军缝洗衣服。军属缴大娘,凌晨3点起床收集志愿军战士们要洗的衣服,她把家附近的10多名军属组织起来,组成洗衣队,两天的时间就洗出300多件,妇女们出色的表现,也赢得了志愿军官兵们的赞扬。在丹东休整的某部为丹东市妇联赠送了“拥军模范”和“拥军先锋”的锦旗。丹东妇女有200名志愿来到朝鲜参加救护队,她们冒着枪林弹雨把一个个伤员从前线护送下来,年仅20岁的医院护士周满荣在抢救伤员中不幸中弹牺牲,长眠于朝鲜战场上。
运输线的关键点,架起生命线
丹东是保障前线的关键点,运输是保障任务的基础。1950年11月8日,联合国军出动近百架飞机,组成了强大的机群对鸭绿江大桥进行了毁灭性的轰炸。部分桥面被毁、钢轨被炸,行车中断。丹东铁路分局职工冒着敌机的袭扰,历时10多个小时奋力抢修,次日凌晨恢复了通车。然而,刚通车不久,数十架敌机又一次扑向江桥。刚刚被修复的江桥又一次被炸坏,行车又一次中断。还没来得及休息的工人又投入了抢修战斗。为了保证铁路畅通,工人们经过一天一夜的连续奋战,用700多根枕木搭起了9.5米高的枕木垛,解决了临时通车问题。
第三天,敌机的轰炸更加猖狂,一天之内竟对江桥进行了3次轰炸,江桥损坏的程度越来越重。丹东铁路分局重新组建抢修江桥工程队,采取轮班作业的方式,冒着敌机的轰炸,终于13日午夜再次修复通车。英雄的铁路工人在敌机的炮火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设了一条永远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新中国成立初期,丹东的电力基础薄弱。电,既是军需民用的必需,也是战争胜利的保证。为确保军需民用和战争的胜利,中共丹东市委和丹东电业局共同研究,决定开辟新的电源,抢建一条由朝鲜新义州到丹东16.6公里的66千伏送电线路——义东线。整个工程需越过几座较大的山丘。时逢初冬,寒风刺骨,再加上敌机的不断袭扰,给施工带来重重困难和威胁。为了抢进度,工程采用边测量边施工的方法。白天施工需躲避敌机的俯冲扫射;晚上施工不能使用任何照明设备,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干。仅仅7天,义东线就正式送电,比原计划提前20小时完成任务,创下了丹东电业局架线史上的新纪录。
从战争到和平,城市和人民依然是英雄
2008年6月,一批抗美援朝老兵来到丹东,他们登断桥、游览鸭绿江、到烈士陵园祭奠,他们为英雄城市的发展变化而欣喜,为丹东人民对当年那段历史的铭记而欣慰。有着“万岁军”之称的志愿军38军副政委王福义将军走在鸭绿江大桥上,感慨地说:“没有英雄城市人民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志愿军战歌》歌词作者麻扶摇在鸭绿江边听到熟悉的旋律,深情地说:“这首歌,在丹东听到最多。”在向记者讲述创作经历时,他告诉记者,过江的瞬间,他回望祖国,看着身后长长的过江队伍,激情油然而生,在笔记本上写下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对于丹东在抗美援朝作出的贡献,马树学将军写下“在伟大的抗美援朝中,丹东人民用火一般的热情和铁一般的意志,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杨旭华将军则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年战火江边烧,而今岸头望残桥,五十五载诗梦后,青山绿水竞逍遥。”
68年过去了,如今,丹东成为红色的东方之城,展现出一江碧水,两岸风情,三面青山,四季分明之美,向世人展示着她的风采。这座英雄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继承和弘扬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涌现出一大批拥军模范,他们的身影带动了一大批民众,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使得这座英雄城市克服重重困难,帮助驻地部队,赢得了“红旗汽车连”、“英雄红三连”等全军的荣誉称号,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使得这座英雄城市连续七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如今,英雄城市的人民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他们仍然用英雄的精神激励自己,在开放与振兴的路上砥砺前行。
短评
英雄永在
尽管硝烟散尽,但英雄精神永存。英雄的人民打造了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城市塑造了英雄的人民。战争已经过去,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犹在;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犹在;为达成使命、慷慨奉献的革命忠诚精神犹在。
英雄不会倒下,英雄的精神会流传下来,激励后来人。丹东人民在新的征程上,一定会继续发挥英雄气概,迎难而上,不辱这座城市的英雄之名。
记者 赵成城 谢秋林
洪江市举办“福泽潇湘•扶贫助学”福彩公益助学活动
我市爱心企业慰问一线执勤民警
医院再也不能成为病人的梦魇了
市房管局党组履职不力被市委通报
市总工会“金秋助学 铸魂圆梦”革命传统教育培训班开班曾萍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
在硝烟中扬名世界的红色之城
为小鸟“搬家”保障电力线路安全
“这不是你的包”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专题会议将在深圳举行
尚德守法 反对欺诈
吴桂英检查调度高考考前准备工作
四川省第十三届运动会闭幕 宜宾28金超越上届成绩
贺懋燮检查弋江区农村片区水系整改时强调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芜湖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精业警星”卢建龙:攻坚化顽犯的“扫地僧”
蒙城县公开选调100名县外优秀在编在岗教师(附岗位计划表)
柞水有效推进法律援助工作
新建区商贸物流升级加速
吉林黑龙江等地11日有中到大雪 云南等局地有暴雨
南海双创引导基金拟再投入4亿元,重点支持金融科技、区块链等新兴产业
攸县打造“隐患清零”升级版 客运交通安全事故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