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新闻网(通讯员 田忠钰)英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腹地南麓,与安徽省岳西、太湖、霍山、金寨等四县毗邻。全县版图面积1449平方公里,辖3乡8镇、309个行政村,总人口约40.8万人,是集老区、山区、库区于一体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既是一块红色土地,也是大别山上的绿色明珠。
近些年来,英山县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坚定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绿色发展为主线,着力转变发展理念和方式,引领推动“五城同创”、“六大创建”,着力打造特色产业主阵地、创业创新先锋区、全域旅游新样板,走出了一条顺应发展新常态,致力绿色崛起的新路径。
一是理念先行,致力绿色振兴“定盘子”。近年来,英山县委、县政府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带领全县人民追求绿色发展,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增创绿色发展优势,致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奋力实现后发崛起,转型发展、绿色振兴已经成为全县共识。坚持规划引领。按照“立足优势,特色开发,差异竞争,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各个方面。先后编制完成《英山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英山生态县建设规划(2014-2020)》《英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全县美丽乡村规划等,并制定了《造林绿化十年规划纲要》和《英山县绿满英山行动实施方案》以及全县309个村居民点建设规划和示范点村庄整治规划等。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坚持高点推动。始终坚持把生态创建和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负责人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四大家”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县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乡镇、县直部门年终综合考核内容,从县到村逐级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把环境保护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县人大常委会连续5年把饮用水源地保护纳入人大议案,对15处集中饮用水源地持续开展整治,常态化全方位加强保护。坚持完善机制。建立长效的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机制,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县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列入县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自2015年起,全面实行封山育林,县政府每年投入1000多万用于护林防火,2017年生态护林员增至2008名,每年用于马尾松毛虫防治200万元以上。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机制;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1万口,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制定了《英山县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工作奖励办法》等生态文明考核激励政策,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开展生态创建和绿色创建活动取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二是生态优先,推进绿满英山“打底子”。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坚持建管并举,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巩固扩大绿色屏障。持续开展“绿满英山”行动,自2015年以来,已完成荒山造林10万亩,村庄绿化21914亩,通道绿化566亩,封山育林项目6万亩,森林抚育任务12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94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堪称“天然氧吧”,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坚持“严管林、慎挖山、不填水”,对矿山、水源地、水土流失区、生态脆弱区全面加强综合整治,统一实行水库渔业“人放天养”,全县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到二类以上标准。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坚决不用“资源”换“资金”、不用“生态”换“生计”。紧扣国家限制开发功能区的定位,制定了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把100多个“三高”企业排除在招商引资之外。大力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和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强力推进“雷霆行动”,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全面开展淘汰燃煤小型锅炉专项整治,扎实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工作。持续推进东西河流域治理,大力整治规范河道采沙行为,对矿山、河道、畜牧养殖全面综合整治。建立垃圾处置长效机制,加强村庄环境连片治理,创建了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生态乡镇、生态村。科学推进绿色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实施“严控工地扬尘污染、严控秸秆露天焚烧、严控机动车尾气污染、严控城区露天烧烤无序排放,严控工业企业污染排放”五个严控,节约集约利用生态资源,推动产业集约发展和工业改造升级,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严格执行项目开发环评制度,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刚性约束指标。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充分运用电视、广播、短信、报纸、网络等媒体,坚持多形式、全方位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传播生态环保知识,普及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群众“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绿色出行、低碳生活”,自觉投身到市容环境整治、城乡垃圾处置、植树造林、生态保护之中,在全县营造了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产业主导,坚持富民强县“摘帽子”。立足资源大兴产业,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脱贫摘帽根基不断夯实。振兴特色支柱产业。坚持以“市场+”引领产业发展,2017年末,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25.8万亩,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8万亩、果桑面积达到1000多亩。建成茶叶专业镇10个,茶叶、蚕桑、药材等专业村171个,被誉为“中国茶叶之乡”“药材之乡”,先后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全省茶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等称号。坚持以“生态+”倒逼产业转型,大力推行“企业+基地+电商+农户”模式,初步建成科技工业孵化基地、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开发出桑叶茶、葡萄酒、茶香鸡等新型农特产品20多种,完成“企业+电商”100多家,开设电商网店300多家,初步发展形成科技环保型工业、绿色生态型农业、养生休闲型旅游、多元一体型文化、互联网+型信息“五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绿色崛起支点。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推进,构建 “一区四带”旅游格局。着力打造核心吸引物,成功打造出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4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7个、省级旅游名村2个、乡村旅游基地20多个,已成功创建“湖北旅游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茶园观光、红叶观光、田园观光、溯溪漂流、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基地18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8条、乡村旅游示范带3条。创新举办茶文化旅游节、漂流节等节会,着力打造“四季休闲”精品线路,“中国好空气,英山森呼吸”旅游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深入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商务等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生态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已成为我县绿色崛起新的增长点。2017年,全年共接待游客603万人次,同比增长33%,创旅游综合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29%。夯实产业扶贫支撑。把绿色发展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根本抓手,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扶贫,建立“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机制,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能人大户+贫困户”、“农村电商+贫困户”等一体化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支持市场主体对接帮扶贫困户,落实财政奖补到户政策,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增强了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神峰山庄、宏图药业、福辉农场等一批生态农庄和家庭农场迅速兴起,为农村发展和产业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串联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其中,“神峰模式”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典型案例。对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贫困村整村扶贫开发,出列一个贫困村,就建成一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县易地搬迁集中居住点,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徽派建筑风格已成为一道靓丽风景;78个村级光伏电站已完成并网发电,取之不竭的绿色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强村富民的“绿色银行”。
四是成果共享,突出绿色领航“亮牌子”。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小康英山,让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打造锦绣山城。围绕“特色小山城、文化旅游城”的发展定位,着力改造老城、开发新城,分别建成十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城和城西新城,城区规模由7平方公里拓展到27平方公里;优化改善宜居环境,对老城区主要街道和背街小巷进行了改造翻修,地下管网和老水厂改造完成,提标城区老污水处理厂、新建西汤河污水处理厂,“一河两岸”工程基本建成;持续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和违法建筑、违法用地的“两违”治理,城区新增绿化面积约10万平方米,初步建成了一座以文化旅游为特质的宜居宜业“锦绣山城”。建设绿色集镇。积极开展城镇“八个一”工程竞赛,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园、美丽乡村、重点小城镇和文化小镇建设四个层面,实施区域化统筹、旅游化布局、市场化主导、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创建省级以上重点小城镇5个、文化小镇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一批红绿融合、产旅融合、文旅融合的特色小镇、文化小镇活力并发,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作用日益彰显。共建美丽乡村。将美丽乡村建设融入生态文明和全域旅游理念,突出规划引领、产业融合、环境整治、示范带动,全域打造天蓝、地绿、水清、土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和乡村旅游胜地。全面加强农村垃圾治理,集中开展“三边三改三化”,统一推进垃圾治理、杆线迁移、卫生大扫除,统一拆除路边的厕所、猪圈,统一绿化、洁化、美化环境,综合整治脏乱差;大力实施国土整治、农田改造、流域治理、水利修复、电力能源、信息网络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已建成美丽乡村试点村38个,农业基础承载、保障能力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升,乡村处处呈现“村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 ,绿色已成为美丽乡村的主色调。推进产城融合。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新城建设,洪广毕昇温泉酒店、中皖国际酒店、大别山茶叶广场、才知文化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丰富了旅游功能和内涵。以城西、工业新城为载体,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了汽车配件、建材、茶叶、药材、茧丝绸等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大别山商贸物流园、大别山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快递物流集中分拣中心建设快速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产品进城、农业生产资料下乡。
(见习编辑:蔡琪)
宁远二中牵手湖南师大建设教育实践基地
雷勤汇报乐山创建“国家级政务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情况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防控10问答详解
车主们注意! 遂昌交警将对车辆外部安装玩偶进行处罚
桂阳:“路警联合治超”有效保障道路交通运输安全
英山县: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绿色崛起增长点
蓝绍敏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要求 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加快推进人民防空事业发展
整治仁义市场 及周边违规广告牌
去年我市食品检测合格率98.63%
新春招待会在成都举行 南充文化令外国宾客陶醉
中共雅安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举行 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 市委书记兰开驰作重要讲话
深大开发出低剂量X射线成像技术 可减小对人体组织的伤害
“五老”参观好人馆 零距离学习好人
龙子湖区城管执法局“两治三改”违法建设集中治理月工作进入收尾阶段
武汉给街道办全面"减负" 新修订条例下月15日起施行
取消多项证明材料 让市民办事更便捷
活力新衢州 美丽大花园 ·大家谈70|正风肃纪除顽疾 铁规涤霾满眼春
智慧生态公厕亮相苏城 有效节能65%以上
市纪委监委发文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保驾护航
卧龙自然保护区首现金钱豹 对大熊猫生存不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