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是把学习甩给家长

         有人“心梗住院”,有人“脑出血奔急诊”……家长们无处安放的“陪作业焦虑”近期广受关注。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学生每天写作业超过2小时,而“陪作业”已成为影响家长幸福感,诱发亲子矛盾、家校矛盾的社会问题。针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育部门不断出台减负要求,但学生负担却是越减越重。(3月14日澎湃新闻)
  家长们陪作业“累成狗”的吐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既表明在孩子教育上家校合作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更凸显出减负背景下学生负担“越减越多”的尴尬。
  先不说孩子,家长们的“负担感”是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出现的,小学阶段可谓高峰——复习、预习、背课文、听写、亲子阅读、做小报和电子相册……几乎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家长参与,而改错题、讲解、签字等更是不在话下,以至于忙了一天的家长们忍不住抱怨:“现在的教学实际上是给家长留作业。”公平地说,没有人能否定家校合作对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意义,也并非所有的老师都在有意偷懒,将自己的工作甩给家长,有时实在是身不由己、力有不逮。
  简而言之,教育部门不断出台的减负要求,实际上针对的都是学校和老师,希望通过减少在校时间、少留作业等方式实现学生减负,这实在是过于理想化,不仅极不精准,而且目的与结果可能南辕北辙。
  首先,对于学校和老师的考核方式没有变,成绩与升学率依然是重中之重。因此,考虑到小学生4点多就放学,课堂上又不让老师教授“超纲”的内容,那么课后的家庭教育时间便成了另一块“主战场”,的确有家长不堪重负,但也有很多家长享受其中,甚至觉得作业少反倒是老师不负责任的表现;其次,考试内容和方式没有根本性变革,为了增强区分度,考题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所有人都为了更高的分数而努力,这时提出“减负”是缺乏民意基础的。这意味着,即使桌面上看得见的负担越来越少,家长也会在背后悄悄补齐,甚至是超量补充,以便孩子在最终较量时可以同其他学生拉开档次;最后,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的焦虑永远存在,可能没作业更焦虑,因为不知道该干什么,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又学了哪些。归根结底,是对孩子未来面临竞争的焦虑,过度的表现就是无所适从和没完没了,既折磨孩子,也折磨自己。
  减负要精准,如果只是给教材和老师减负,负担就会转移到辅导班和家长身上,结果就是负担越来越重。进一步说,在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减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更需要利用好考试这个最受关注的指挥棒,改变“求多”“求难”的考核方向,让素质教育不仅是过程美好,结果也美好。
  文/宋鹏伟

德兴趟出基层殡改新路子
打造“韩范儿”十足的文化特色名区
会风会纪巡视为“两会”保驾护航
桃源县陬市镇文成希望小学开展春游野炊活动
本周五将迎来节前购票高峰目前到北上广等地春运火车票仍有售 买了停运车次车票可在30日内退票
减负不是把学习甩给家长
新增1500个果皮箱助力创城
我省实施“展翅行动”让“失业保险支持技能补贴”惠及更多参保职工
浦东新区公益服务项目“供需对接·一站式服务”平台召开社区公益服务项目一站式对接会
2017年度湖北乡镇名医、社区名医名单公示 十堰36人上榜
经开区启动兽禽集中养殖场所消毒灭源行动
工程造价大数据平台上线
市安监局组织开展2018年全市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专题培训
衢州球队跻身 中国足球民间争霸赛全国大区赛
全市中小学生同上开学第一课
衡水消防支队奔赴山东寿光救援
岱山王婉贞入选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旅游局]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萧县葡萄”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技术审查
西城区阴阳赵镇强化管理 严肃节后工作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