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世家,家风传承”系列报道(五) 从创校到坚守三代人把根扎在了讲台——汉源县河西中小学教师刘安一家三代人的教书育人故事


刘安一家三代(右为刘安)
4月26日清晨,出门上课的刘安路上偶遇几位村民,他们亲切地招呼着他“刘老师”。刘安知道,这声“刘老师”叫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
羊山村,汉源县河西乡的一个小山村,村民们依山而建的房屋,构成了这个村落,与之明显不同的是羊山村小低矮的教学用房。
1964年,刘安的父亲刘顺江在此处创办了羊山村小(隶属于河西中小学),惠及了这个小山村的2000余名村民。村民大多都有一个身份——刘家的学生。
到了1983年,刘安和妹妹刘晓蓉也相继“子承父业”,在这所学校任教。父辈们的影响也让刘安的儿子刘波毫无怨言地接过了在这所村小任教的接力棒。
13名学生的升旗仪式
站在羊山村小外的山坡上,远远便会望见迎风飘扬的旗帜。这是刘安和孩子们一同升起来的。
对于刘安和孩子们来说,周一清晨的升旗仪式是一种风雨无阻的坚持。
灾后重建新修起的一层教学楼前,最中间的位置上,有一个用红色地板铺就的升旗台,旗杆就立在旗台的中央。
每周周一,刘安召集齐孩子们后,便会捧着国旗走向升旗台,郑重地挂在旗杆上,随着国歌奏响,他缓缓地用手牵拉绳子,将国旗升向旗杆最顶端。升旗台下,定睛注视着国旗的是13名学前班的孩子。
“学校现在只有一年级和学前班,只有我一名老师,每隔一年收一次学生。”刘安说,在羊山村小,他既是孩子老师又是校长和孩子家长。
随着周边城市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羊山村的年轻人多数会选择外出打工,留下的就是孩子和老人,而乡上的河西中小学距离羊山村部分居民又太远,因此,羊山村小便成了部分孩子的乐园。
每当将孩子们送入河西中小学读书,刘安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招生。
其实对于能有多少名孩子来上学,刘安心里基本都有数。因为每到适龄孩子可以读学前班时,村上的大人便会前来询问。不断重复着将孩子送走,又接来新的孩子,这已经成为刘安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
在刘安心里,无论孩子是多还是少,哪怕只有一个,他都会一如既往地教书,继续坚守在羊山村小。
三代人的坚守
在刘安记忆中,父亲刘顺江一直是村里文化水平很高的人,乡里乡亲对父亲的尊重是刘安对父亲最崇拜的地方。
最初的羊山村,没有一所小学,村里的人们要么面临着外出求学的艰难,要么便是被无知困扰。应村里需求,刘顺江便将村里的孩子们召集到家中,在堂屋里办起了小学。
每天早上,一干完农活的刘顺江就急忙赶回家中,从一名庄稼汉变成了老师。
“由于条件有限,这所家庭式学校没有课桌和板凳,一到上课时间,学生便从家中搬上板凳来上课。”15平方米的房间里,用木板支起一个小黑板,浇上黑色的墨水,石灰代替粉笔,简易的学校和教室也就这样搭建好了。
刘顺江站在黑板前拿着教鞭教读,坐在下面的学生们齐声跟读。刘安说,迎着光可以看到父亲站在粉尘中的身影……这些都成了刘安儿时印象最深刻的景象。
而最终让刘安下定决心教书的还是因为村里人对父亲的尊敬。
时常坐在一旁玩耍的刘安,经常会看见农闲时,家长们站在门口听父亲讲课,还时不时向父亲请教一些问题。这些场景深深触动着刘安的心,他也想当一名像父亲一样受人尊敬的老师。因此,每当等父亲干活的间隙,刘安就会领着小伙伴们模拟上课的情景。
“我会让他们叫我小刘老师,然后敲着黑板扯着嗓子说‘听讲!’‘听讲!’”刘安说。
在这种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刘安便告诉儿子,要接下乡村教师这根“接力棒”。
“有时候也害怕儿子埋怨我,但是他却觉得这是一项很光荣的使命,也是他内心真实想法。”刘安的儿子刘波毕业后来到了河西中小学任教,对他来说是一种家庭教育的传承。
刘顺江退休后,与儿子刘安、女儿刘晓蓉一同走在大街上,常常被亲切地称呼为“老刘老师”“小刘老师”“小小刘老师”。这对他们一家来说,莫过于是对始终坚守教育一线的最好回报。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吴丹

好消息!常州获批地方标准制定权
夏收进行时
公共停车位竟成“晒衣间”
病房里,和小患者一起过“六一”
福建要求青少年学生每周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
“教育世家,家风传承”系列报道(五) 从创校到坚守三代人把根扎在了讲台——汉源县河西中小学教师刘安一家三代人的教书育人故事
宝山区委书记刘志强主持召开区委2018年第二次议军工作会议
全省大花园建设部署动员视频会议召开
追逐足球梦想 打造特色校园-----走进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茅箭区实验学校
旅游休闲周优惠来袭 去灵山祈福赏花正当时
我市贯彻全省重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议精神
【九台区】召开2018年度统战工作会议
长宁区新华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举办托管签约仪式
分享阅读感悟 宜宾朗读者诵读经典美文
丹江口加强管理保障农村供水安全
新建区全力以赴抗旱保丰收
落实“六个到位” 坚决打赢“三大战役”
暑假,如何过得更有意义!
中共湖州市农业局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谈心谈话有关工作的通知
连平陂头镇举办首届银梅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