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员工集体下田插秧 这样的事他们已干了4年


下田插秧的员工中还有“90后”女孩。
7月1日,记者驱车来到柯桥区平水镇源流岙。这个山清水秀的村庄位于山脚下,村口的稻田里,一群人正猫着腰手工插秧,在他们的旁边,燕子低回,白鹭翻飞。这群人是柯桥一家纺织企业的员工,从周三一直到周日,整整5天的时间里,近20名员工在老板的带领下每天来这里插秧,其间室外气温曾一度高达40℃以上。
他们为什么来到深山里种稻?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实验田”?
企业员工当农夫
柯桥德隆布业有限公司位于热闹的柯桥国际物流中心,有员工20多人,主营业务是棉麻面料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在万商云集的柯桥,它并不起眼。公司董事长吴纯梅是一位50多岁的女士,衣着朴素,笑容温婉,从稻田上岸的她看起来就像一位邻家大婶。站在田头,她向记者讲起了公司的“种田史”。
2015年,吴纯梅经人介绍,找到了源流岙,“山上有两个水库,刚好可以满足灌溉之需,山下就是稻田,安卧在群山中”。被这里良好的生态所吸引,她决定在村里包下90亩地种稻,租期10年。从此,每年的农忙季,她都会带着员工到深山里来插秧,今年已是第4年。
7月1日这天,除了必须留守公司的人员,一共16名员工来到了农田里,其中包括董事长吴纯梅、总经理蒋伟,以及公司财务、仓库管理员等。记者去的时候,30多岁的蒋伟正猫着腰插秧,黝黑的脸、满腿的泥,远远走过来的他看起来和当地农民没什么不同。从周三就开始来这里插秧,每天早上5:30出门,中间到农民家里休息两小时,傍晚7:00多收工,最热的一天室外气温超过40℃,蒋伟中暑了,脖子上还有刮痧留下的痕迹。
“90后”女孩田婷婷是公司的会计,今年是她来公司的第一年。小时候都没干过农活的她是第一次插秧:“刚开始还是很兴奋的,到第5天的时候,真的是精疲力尽的感觉,尤其是腰,又酸又痛。”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说:“这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我作为员工,肯定得接受,而且老板还带头下地。”不过,她也坦陈,偶尔体验一下蛮好,时间久了肯定需要毅力坚持,“这也是一种修炼吧。”据了解,下地插秧这几天,员工们都和上班一样领工资。
今年的插秧季,公司员工一共来了7天,平均每天插秧近15亩。吴纯梅称,为了这次农忙,公司的业务基本上搁置了,“有的货也暂缓发,我们种稻已4年,都是老客户,都能理解。”他们干农活的照片,也及时发到客户群分享。
除了插秧,收割也是人工,实在忙不过来时,才会用上收割机。脱粒是半人工半机械,劳动力就是公司员工。
为什么要带员工来种稻?事情得从2015年说起,德隆布业从原来的化纤面料为主向棉麻面料转型,吴纯梅提出,企业文化要与公司打造环保、生态的产品理念相吻合。“升级从产品开始,转型从心开始。”从此,吴纯梅对公司进行全方位改造,到深山租地,让员工当农夫,种稻自给就是其中之一。种出的稻谷供应公司食堂及下属山庄,多余的分给员工,每位员工月供20斤。
除此之外,吴纯梅还要求员工日日诵读国学经典,“以传统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大家收获很大啊,只有下地干活才会知道什么是秧、什么是稗草。”她笑着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她想要的或许是一种“回归”,让人回归到原始质朴的生活状态。
“种田里有做人的道理,不种时,稗草满地;一撒上种子,杂草就不长了,说明人活得有理想、有目标,心中的杂念就少了。”这块地对吴纯梅来说,也是改造人的“实验田”。
总经理蒋伟的理解是,“一起种地也是一种增强团队凝聚力、强化公司文化认同的方式”。
不施化肥不撒农药
一共90亩田,一年只种一季晚稻,每亩地的收成只有300斤。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这个量太少了。“正常情况下,常规稻亩产1000斤左右,杂交稻1400斤以上。”昨天,柯桥区农技站站长沈琼华告诉记者。
对这个产量,吴纯梅倒并不介意,她介意的是是否按照“自然农法”来耕作,即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任其自然生长。插秧也严格按照传统做法,摈弃现在常见的抛撒种子或机械耕作的方式,全部采用人工,移栽后的秧苗也严格采用30厘米间距。
那有虫了怎么办?吴纯梅讲起了2016年的虫灾故事:那是公司平水种稻的第二年,不知为何,那一年虫子特别多,一种毛绒绒的虫子爬满了田埂,甚至爬到了农民家里,“路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虫子”。农民不答应了,找到村支书向吴纯梅交涉,声称如果吴纯梅仍不肯打农药,他们就自己打了。吴纯梅仍然坚持,不过,她安排了两名员工专门留守在村里清扫路面上的虫子。
然而,员工扫了两天后,奇迹出现了,突然来了很大一群麻雀,将虫子吃得精光。
现在,这块农田一年只种一季晚稻,6月底插秧,11月初收割,其余的8个月时间就让土地休养生息。
农技专家怎么看?
对德隆布业有限公司的“实验田”,专家怎么看?柯桥区农技站站长沈琼华说:“按这个‘自然农法’,绝收都有可能,一亩地能收300斤算好的。”
他这么说是有依据的。2016年,农技站曾在柯桥南部山区做过一个实验,拿出两亩地,完全不打农药不施肥,结果杂草长势比稻好,好不容易长出一点稻谷,又被麻雀吃了。结果,这一年,这块实验田几乎绝收。
沈站长的结论是,该打的农药还是得打。“或许除草可以人工代替,但虫子用手是捉不完的。”他认为,不要对农药妖魔化,农药不等于毒药。“就像人生病了,只是小感冒,扛几天就会好,但如果是肺炎,不用药行吗?这是一个利弊权衡的过程。”当然,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减少农药使用量是肯定要提倡的。
沈站长介绍,农业部正在力推绿色防控技术,如把某些颜色鲜艳的花草种在田边,把害虫吸引过来,以减少害虫对水稻的“骚扰”。

昆明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关于昆明市营运黄标车退出营运市场的通告
朱华参加城市道路综合提升现场办公和座谈会
垫江:清漂工人战高温 确保河道水清岸洁
2017年常德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00万人次
宜宾县卫计监督执法大队紧急部署 确保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纺织企业员工集体下田插秧 这样的事他们已干了4年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 叶檀看好南通未来发展
孙云飞主持召开市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安排部署“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下一步重点工作
女子国庆长假彻夜抱着笔记本看剧 追剧7天看瞎眼
博鳌时间,中国智慧对世界有何深意?
日照多条城乡公交、公交线路调整!特别是这条黄金线路...
​市公安消防局:全市建成421个村居微型消防站
学田街道环境整治在行动 五一路临时蔬菜疏导点拆了
奋斗的幸福:不服输造就不平凡
“母亲健康1+1”公益募捐活动开幕 奥运冠军邓薇领跑
三台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麦冬)质量安全示范区
打破“关系网” 铲除“保护伞”
全省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技能竞赛 我市获三等奖
唯亭青苑社区给老人们熬制“百家粥”
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记濂溪区第一小学教师曹小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