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说水系列报道:衡水水不“衡”


衡水说水系列报道之一
衡水水不“衡”
衡水日报记者 王贵锁 刘彦成 刘金桥
开篇的话
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本报策划采写了“衡水说水系列报道”,自今日起陆续刊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衡水的水,在我国北方极为特殊。历史上,这里曾河交织、水纵横,平时掘地出水,涝时一片汪洋,尧、舜、禹都曾在衡水治理水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衡水的水资源逐渐减少,形成了与周边地区相连、最大埋深近120 米、面积达40000 平方公里的大漏斗区。
面对这一困境,衡水人迎难而上,勇敢面对,采取多种有效方法,积极破解水的难题。近年来,我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积极探索实施“四替代”“五举措”的水务方略,推进地下水采补平衡,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获得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让我们通过“衡水说水”这一系列报道,把衡水人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经历和动人事迹记入史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生态宜居滨湖园林城市”不懈努力。
五月,鲜花绽放,麦田绿浪翻滚。
5月3日,衡水高新区大麻森乡东桃园村的村民陈建水,一大早就来到麦田里忙活。他告诉记者:“今年石津干渠来水多,俺抓机会浇了两遍水。衡水处于漏斗区,地下水能不用就不用,咱不能‘爷爷喝孙子的水’呀!”
在相隔几公里的北宋家村,72岁的老党支部书记王锁贵回忆,上世纪50年代,村里大小坑塘一年四季水都满着,打十多米深的井就出水;到了60年代,打到三四十米才行;80年代后期,打井得到100多米才能抽出水来……水成了农民的“宝贝疙瘩”。
历史上,衡水的水不是少而是多
衡水与水有着“不解之缘”,自古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得名、因水知名。黄河改道,流经衡水,大禹治水,成就衡水,衡水这一名字就取自“水路通达、风水衡存”之义。这里,曾河交织、水纵横。卫运河、南运河、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清凉江、索泸河、江江河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斜穿全境,滹沱河、潴龙河则由西向东横贯市境北部,丰富的水资源养育了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在这片热土上的衡水儿女。
然而,此景远去,已成追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衡水的地上淡水资源逐渐减少。“虽叫‘衡水’,水却从来没有‘衡’过。”衡水市水务局局长张彦军说。
说到衡水的水,不能不说衡水湖。春日,碧波荡漾的衡水湖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4月29日上午,桃城区郑家河沿镇前韩家庄村村民韩新亮正在湖边遛弯儿。湖边长大的他,说起衡水湖的人文历史头头是道:衡水湖原来叫“千顷洼”,历史上是黄河、漳河、滹沱河故道,地势低洼,水灾频繁。这里还是袁绍、曹操水军的练兵场呢!他自小就爱听《三国》,从老人们那里也听说过很多衡水湖的传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衡水湖常年有水,水质又好,周边老百姓用湖水种田、养鱼甚至直接饮用。赶上汛期闹水或雨水多的夏季,还经常漫过湖堤淹没耕地,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家住湖边的冀州区刘家埝村村民刘素青对此印象深刻。
滏阳河与衡水湖交相辉映,是贯穿衡水市区的母亲河,昔日水量充沛。居住在滏阳河边的老人们回忆,上世纪60年代,滏阳河还是一派“沿岸杨柳青,满耳听鸟鸣,货船通津卫,河中鱼虾肥”的盛况。但自70年代起,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河道逐渐淤积萎缩,完全丧失了航运功能。
衡水境内,其他河流水量历史上也十分丰盈。“小时候,村西的江江河几乎没断过水。一到灌溉季节,周边的村都抽河水浇地;到了夏天,大人孩子都跑到这儿游泳嬉戏。村里的水井,水面离井口才一两米,用扁担把桶放下去就能轻松打上水来。”时隔四五十年,阜城县码头镇王盘庄村党支部书记克庆国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
衡水水多,如今已成了衡水人50年前的记忆。
由于地势低洼,衡水曾遭受巨大洪灾
衡水属黑龙港流域,由于地势低洼,境内河流纵横,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据《衡水地区水志》记载,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至1969年这段时间,就发生大面积洪涝灾害11次。衡水老辈人印象最深的当属1963年的洪水了。那一年,衡水地区11个县全部受灾,725.63万亩耕地被淹,占了总耕地面积的82.43%。水深处大树和电线杆仅仅露头,绝大多数村庄街道可通行大木船。“那次洪水水势猛、水量大,持续时间长,灾害严重,历史上少见。”回忆起当时的灾情,冀州区冀州镇刘家埝村70多岁的李文忠一脸沉重。
时空转换,此后30年,虽有小的水灾,但无大的洪涝灾害。可33年后的1996年,又一场特大洪水降临衡水。我省中南部地区连降暴雨,衡水上游的水库相继提闸泄洪,加之暴雨径流的汇入,致使衡水地表水水量大幅度增加,饶阳县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损失惨重。
“当时,洪水每秒3000多个流量,滹沱河南大堤生生被扯开一个160余米长的口子,汹涌的洪水像猛兽般扑向饶阳县几十个村庄,县城边上水到了1米多深。”饶阳县水务局局长乔正合回忆说。
在离南大堤只有50多米的故城村,村民张美津眼见自家蔬菜大棚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听着不远处村子里陆续传来房屋倒塌的巨大声响,感到阵阵心痛和恐惧——这记忆,印刻在他脑海里已经22年。
虽然发了两次大洪水,但平时衡水十年九旱,是典型的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家住衡水湖边的李文忠、刘素青一致反映,上世纪末,因为连年都是枯水年,衡水湖水量明显减少,有的年份都干涸见底了。
由于汛期降雨量集中、强度大,为保证水利工程安全,各地对水库汛限水位的设定普遍较为保守。不仅汛限水位设得低,而且汛期也不敢多蓄水,有的甚至在汛前就大量弃水,结果主汛期过后干旱缺水矛盾就显得十分突出。“在我省,这一状况曾普遍存在。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成了我们水利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市水务局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冯文正如是说。
多种原因使衡水成了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漏斗区
衡水人怕水多,更怕水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游河道陆续建了东武仕、岳城、朱庄、岗南、黄壁庄、西大洋、横山岭、王快、临城等大型水库,中型水库更多,小型水库不计其数。这些水库充分发挥了拦洪蓄水作用,但也减少了对衡水的水供给。
水是农业的“命根子”,没有水怎么办?
作为农业大市和国家粮食生产基地,衡水不得不开采地下水保证粮食丰产丰收。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机井建设,多数年份的地下水超采量达到8亿至10亿立方米。受此影响,自1974年开始出现了冀枣衡地下水漏斗区,目前已经扩展到衡水全境,并与周边漏斗区相连,逐步形成了一个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中心埋深近120米的复合型漏斗。
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不仅给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峻考验,还造成了地面沉降,铁路、公路、桥梁等地面建筑物基础下沉、开裂,地下管道等断裂,部分机井报废,河道行洪、排沥能力降低等诸多问题。据初步统计,我市已发现地面裂缝数十条,其长度从数米到数百米,最宽1米左右,可见深度10米左右,造成部分房屋不同程度出现裂缝。
景县留智庙镇八里庄中心校操场一隅,河北省地下水监测站像忠诚的卫士,无声地工作着。“这一带是衡水漏斗超采区的‘锅底’,地下水位最深时曾达到119.53米!”景县水务局工程股股长夏同云,是一位干了35年水利工作的“老水利”,说起“119.53”这个数字时,他十分痛心。
“未吃上长江水之前,每到夏天,干旱少雨,又恰逢麦收秋播、农田集中灌溉,致使衡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市自来水公司一些深井产水量降低,甚至出现抽空现象,市区部分老旧小区经常闹‘水荒’。”市水务局办公室的张晓宁介绍。
市水务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徐阳提供了一组数字:衡水多年平均降雨量509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1557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6.1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只有148立方米,为河北省人均水平的48%,为全国人均水平的6.7%,为全球人均水平的2%!衡水,是严重的资源性、工程性缺水地区。他说,实施地下水超采治理以前,衡水市多年平均用水量约15亿立方米,可供水量只有7亿多立方米,每年至少超采地下水8亿立方米。
徐阳的父亲叫徐少钧,退休前是市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那时,抗旱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打井,至于经老徐手打了多少眼井,他自己也说不清。有意思的是,父亲从前打井,儿子今天封井。小徐和他的同事,已参与封掉8000多眼机井。
其实,打井和封井,都是为一个“衡”字。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而改变这个现状任重道远。当前,实施地下水压采、改善水生态环境,衡水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

处理道路病害 长城路半封闭施工
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国际论坛在西安开幕
拥有学生票优惠卡的同学注意啦 暑期学生票已开售
市民政局联合市禁毒办市强制戒毒所走进荷塘 进行禁毒警示教育
快讯:杜延安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会议
衡水说水系列报道:衡水水不“衡”
商丘市民权县卫计委 健康知识宣讲到村头
营山县关于2018年公开考核招聘特设岗位全科医生的公告
市本级2018年第二批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公示名单
76岁党员志愿者义务服务14年 辛苦指数换取幸福指数
错峰乘机有便宜机票 4月30日去三亚只要670元
市第八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启幕
我市部署今年普通高考安全工作
用心守护人民的“钱袋子”
东安:连续两年蝉联全市党风廉政先进县
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三减三健”开封站公益活动启动
顺平县“生吃蘑菇”种植开辟致富新路
住建部派驻江门规划督察员传达全国规划督察工作会议精神
晋城:太岳街临时通车
林政稽查办积极开展森林保护及林业相关法律法规系列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