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冰冻雨雪天气与2008年1月那场大雪很相似,几乎不怎么下雪的州城冻成“一块冰”。伴随着2008年的那场大雪,恩施晚报首次开启了“帮困难群众过年”的爱心之旅,且从此就没停下过,至今已经十周年了。
十年,无论是对一个人或者一张报来说,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生命历程。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回眸,总难抑心潮澎湃,忍不住耍一下媒体人的“特权”,要以这种方式跟读者“说说话”。
一个“品牌”的诞生
晚报记者走基层、进社区采访时,经常会了解到一些困难群众的诉求,他们并无多高的要求,往往是些解一时之困的“小事”。有的想给小孩买套过年的新衣,有的想给瘫痪的老人买个轮椅,有的想为家里添床御寒的棉被,如此之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记者对所见所闻的这种“细小琐碎的家常事”不知如何处置,总觉得离新闻有点远,没有什么报道价值,报新闻选题时几乎都不会放上台面。
其实,《恩施晚报》自2001年创刊就与市民百姓有种天然的亲近感,“有事找晚报”一度成为挂在报头下的标识语,读者喜爱晚报自然是为了看新闻,觉得晚报好看好读,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认为它“有用”。
如何让《恩施晚报》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做到更新、更近、更深、更细、更亲,是我们一直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2008年雨雪纷飞、年关逼近的时刻,我们寻求到一个突破口与着力点——推出“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此举旨在搭建一个慈善与公益的平台,整合资源,汇聚爱心,帮助困难群众满足过好年的“小愿望”,精准解困。具体操作路径是,晚报记者进社区、走基层,先摸底筛查需要帮助的困难人家,把实地走访了解的情况和“过年愿望”在报纸上登出来,吸引爱心人士来“认领”,再将牵手与获助情况作反馈报道。通过晚报与读者、困难群众、爱心人士等的多方互动,体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传播公益理念与服务精神。
晚报启动“帮困难群众过年”的消息见报之后,引起的强烈反响有点出乎意料。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联系我们,表示愿意捐款捐物,有的还要求加入到我们的“上门服务”队伍中来。
根据求助者的“个性化”需求而认捐的物品,比如年鱼、挂历、取暖器以及小孩盼了很久的书包玩具等,被记者们先期一家一户地送去。
2008年1月27日,是晚报统一购置的“爱心年货”集中送出的日子。那天,由恩施市公汽公司免费提供的大巴,满载着米、面、食油、猪肉等过年物资,开进州城六大社区,晚报所有的采编人员加上八九个实习生,都成了“爱心年货”的搬运工。他们顶风冒寒,踏着厚厚的雪凌把年货送到求助者手中。活动结束时已是暮色四合,记者编辑们匆匆扒了几口工作餐,又连夜赶稿、编排,没有一个人叫苦。
那一年,让人们记住了慰问救济困难户的除了政府部门的“5个5”(当年民政发放救济物资的简称),还有《恩施晚报》组织捐赠的“爱心年货”,和晚报人热情而新鲜的面孔。
一张报纸的温度
“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开启之前,晚报有的员工有些迷惑:我们不是新闻的报道者记录者吗?这种事是我们该做的吗?是不是有点走偏哦?……应该说,我们是带着这些疑惑上路的。
“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引起的回应与震荡,是我们始料未及的,社会影响和传播效果无需赘言。最重要的是,晚报人集体完成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新闻实践和自我教育,在活动中消除了疑惑,深化了认识,提升了境界。有的说,这是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成功尝试;有的说,打开了一扇了解社情民意的窗户;有的说,懂得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本来,以民生新闻、服务性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暖新闻,是《恩施晚报》的一大特色,但出发点都是奔着新闻去的。而“帮困难群众过年”是第一次以活动为新闻源,以牵手爱心,精准解难为报道内容,让晚报进生活、进家庭,让采编人员跑起来,沉下去,践行“走转改”,做实“三贴近”,增强报道的互动性和与社会的黏合度,让《恩施晚报》生动而真实地反映时代的体温。
晚报“帮困难群众过年”,是一种报媒实践与报道形式的双重创新,由此而赢得了业界、学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帮困难群众过年”系列报道曾荣获湖北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
有了这次成功探索的经验,晚报开疆拓土、整合资源、多方联动,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爱心品牌”:捐衣暖寒冬、助贫困学生上大学、晚报帮你找暑期工、酷暑送清凉等。这些“品牌”的效应最直观地表现在既为政府分忧,又为百姓解难,发挥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爱心品牌”深入人心的背后,是采编人员的奉献与磨炼,是晚报人成长的缩影。
一种执念的力量
以每年帮助30—50户困难家庭过好年的晚报“微公益”,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地接力下来。
“帮困难群众过年”能做多久,能走多远?开始,晚报人谁也没有把握。能够走到今天,能够坚持十年,是晚报人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获助人群共同完成的“作品”,它唤起了人们向真向善的美好向往与追求。漫漫十年过去,这个活动已让公益理念与服务精神在人们心里扎下根来。
所谓慈善与公益,并不仅仅是捐赠,而是要自愿腾出身手,花些时间去传递爱心,温暖他人,回报社会。十年来,活动还是那个活动,但每次帮助的对象在变化,范围在扩大。“认领”他们的“过年愿望”的人群也多有新面孔,送温暖的队伍随时有人报名参加,有的还把放寒假的孩子带来,有的甚至“跨”过我们直接把爱心年货送到晚报披露的求助者手中,有几个企业更是十年不“缺席”。今年元旦刚过,我们还没作安排,就有人报名参加“帮困难群众过年”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之所以能坚持十年,正是这种来自民间的力量在“推”着我们往前走,使我们不敢懈怠,不敢辜负、不能停下。虽然十年间媒体生态发生巨变,晚报人员流动频繁,但“帮困难群众过年”还是一年一年地传递下来。
每到春节临近,晚报人都习惯性地忙碌起来,既是困难家庭的“发现者”,又是捐赠人士的联系人;既是爱心年货的搬运工,又是相关报道的采写者。除了联络、采买要跑路之外,到一户困难家庭,至少要跑两趟,真可谓“功夫在诗外”。
我相信,“帮困难群众过年”会成为参与者、亲历者、受益者、知情者以及《恩施晚报》读者的集体记忆,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依然会心头一热,感慨系之。
曾都区物价局加强教育收费巡查监管
【南关区】区委书记谢志敏深入曙光街道调研指导工作
鸡西市统计局“三到位”严把房地产法人退库关
方正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建华视察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天晚集桥正式通车
让爱心的暖流穿越凛冽寒冬
商南实施“五大突破”支撑追赶超越
刘中伯与西华大学党委书记边慧敏座谈
华东煤炭价格指数在如皋上线
无证驾驶无牌机动车 行政拘留10天罚1200
三亚公交在陵水开通15条线路
湖南省领导来常德调研健康扶贫及教育工作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召开2018年科室负责人、重点岗位人员警示约谈会议
定位黄手环送给干休所老人
再次讲一个关于小孩的故事
二月二“龙抬头”,龙舟文化耀归州
不忘初心 缅怀先烈 昌江区举行烈士公祭活动
女子雨中滑倒 警民伸手救助
景德镇市防重办检查组对全市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零陵机场前8月客流量达15万人次 已超去年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