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新觉
陈 宇
生活中,“居住权”一词经常被提及,但在我国,它并不是正式的法定权利。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草案显示,“居住权”拟首次入法。
居住权,是指居住权人对他人所有房屋的全部或者部分及其附属设施,所享有的占有、使用之权利。在理解居住权时,应当把握两点:一是居住权是一项他物权,它不包括因租赁、借用而产生的居住现象,也不包括基于亲属关系形成的居住现象。二是居住权是为了特定的人设定的支配性财产权。“居住权”入法,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但是,这些保障性住房的覆盖人群有限,手段不够完备,相关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滋生了其他社会问题,尚不能完全解决目前的住房问题。例如,廉租房的保障对象仅限于低收入家庭,覆盖范围小;公租房虽然范围有所扩大,但各地标准不一、发展较不平衡;经济适用房虽然面向中低收入家庭,但其价格实际上仍然难以让一般的低收入家庭负担。相比之下,居住权制度在实现“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目的方面具有更大的制度优势。若规定居住权制度,便可以由国家保留保障性住房的所有权,而权利人则享有房屋的居住权,从而实现房屋权属在国家与保障对象之间的分配。居住权制度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尤其是发生第三人侵害房屋的权利的现象时,居住权人可以物权人的身份向第三人主张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物权性救济。
丰富居民住房形式
购房对于大城市的中低收入人群而言难以负担;而租住他人房屋建立在租赁合同的基础上,稳定性相对较弱,难以满足人们长期的居住需求。在规定了居住权制度后,当事人便可以通过购买房屋的居住权而缓和“或买或租”所带来的弊端。居住权人只是对房屋进行占有和使用,房屋的所有权并不因此发生变动,所以居住权的价格自然要低于房屋所有权。而且,居住权是用益物权,一经设立之后便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另外,居住权的范围和期限允许当事人根据实际情况自由确定,填补了房屋所有权与租赁权之间的中间地带,为居民获得住房提供了更多样的法律形式。
保障弱势群体基本需求
在现实中,离婚案件的弱势一方、孤寡老人等群体往往面临住房基本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困境。如能将居住权纳入法律之中,并对涉及婚姻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合理设计,那么这一问题将得到较好解决,离婚时弱势一方的居住权保障将有法可依。
人权法把居住视为人最基本的需求,社会保障法将为民众提供居住条件视为政府的基本义务,而居住权则是民法为解决居住问题而提供的有效途径。
来源:《学习时报》
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中心开展水利风景区专项检查工作
连城镇财政干部积极参加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服务连城镇发展-
省督导组到我市督导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工作
这个男子太胆大 伪造A2驾驶证应聘 开危化车上路被查
新区公安分局丁卯派出所获省级“青年文明号”
“居住权”入法的影响
周口市召开领导干部会议暨上半年重点项目观摩讲评会议
南京民间力量参与抢救千余抗战老兵口述史
别具一格!钟楼区开学日,快乐与梦想齐飞
暖新闻|奶茶店主买了一百把伞免费借给学生 一年借出五百多次一把都没丢
全市政务公开工作推进暨培训会议召开
福鼎市举行全国土地日宣传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
我市举行第十二届“5·15政务公开日”广场宣传活动
我区召开铁路沿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会议
社区“图书馆”
明年起博士后在莞享受更多政策红利
开封市监狱开展服刑人员亲情帮教活动
经开区:净化、美化、亮化再上新台阶
你给我一座城 我给你一个家
修文县龙场镇党委书记石明韬到新春村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