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瓜的记忆

  童年就像自己喝醉了酒,每个人都记得你做过什么事,只有你什么也不记得。母亲曾几次讲过我和弟弟童年时吃西瓜的事儿。西瓜是甜的,但有关西瓜的记忆却未必甜。我童年时,家住在聚兴街的一个有三户人家的大杂院。那年夏天,我五岁,弟弟三岁,午饭后出门玩了。一会儿邻居隔门吆喝:老郗家两个儿子在垃圾堆捡拾西瓜皮吃呢!母亲赶快出去,看见两个儿子正脏兮兮地捡吃人家丢的西瓜皮。母亲急忙出去拉回我们,数落父亲,好赖也是挣工资的干部,买个西瓜都舍不得!但是我对这件事没有一点儿记忆。
  其实,不是父亲吝啬,曾几何时,西瓜身价确实不菲,还不是寻常百姓轻易就能消费的水果。譬如《红楼梦》的贾府够有钱了,但吃一次西瓜也常要结合重大节日才可安排。宁国府操持欢度中秋,贾母和贾珍聊天时说:“西瓜往年都还可以,不知今年怎么就不好了。”那么多鲜果不提,单单点名西瓜,使之与月饼并驾齐驱,可见西瓜地位之高,算是奢侈稀罕物罢。此外,像薛蟠这般视“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富二代,过生日时得到大西瓜贺礼开心得不得了,嚷嚷着要拿去孝敬母亲,也证明西瓜身价不凡,估摸属于“贵族消费品”。
当然,如今西瓜早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了,成为大众消费品。盛夏一到,不论超市,抑或街摊,都堆满了西瓜。前段时间,回村小住,村委楼前的十字路口,天天都有一两个开着三轮车卖西瓜的,似乎销路还不错。卖瓜的停稳车后,手起刀落,一个西瓜被大解八块,“尝尝,沙瓤瓜,甜哩……”西瓜是盛夏最受人欢迎的节令佳品,各种名优品种的西瓜遍及全国各地。当赤日炎炎,闷热难耐、暑气攻心、口干舌燥之时,能吃上几口西瓜,即刻满口生津、唇齿皆凉、爽浸心脾、暑气顿消。甚至有俗语形容,“热天半块瓜,药剂不用抓”。
童年对捡吃西瓜皮没记忆,但对一个关于西瓜的谜语印象很深:“远看是绿的,近看是圆的,吃到嘴里是红的,吐出来是黑的。”对这个谜语的熟悉程度,远超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窃以为,咱国人过去给蔬菜水果命名,总是不忘捎带其最初的出处,似乎挺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譬如西红柿、西葫芦、胡萝卜、胡芹菜、洋倭瓜、洋山药……西瓜顾名思义即“西来之瓜”,据说是从西域传到泱泱中华的,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中有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名之”。
那时,村里好些生产小队都种有西瓜。我们五生产小队的西瓜地在河南边小桥沟的东边,后来工钢车队背后的那一大块地里。某日中午,和四哥在河里耍水,天热口渴,四哥说,咱去地里弄个西瓜哇。两个人鬼鬼祟祟接近碧绿的西瓜地,就看到一个又一个圆脑袋似的西瓜,画着京剧似的大花脸。西瓜地一无遮蔽,刚走进瓜地,看瓜的就从瓜棚里出来招呼我俩:“大晌午不睡,有事?”四哥说:“没事就不能瞅瞅你这西瓜,你看这个瓜坏了哇。”看瓜的摘下那个烂瓜,用力掷向地边石头堰上,“嘭”地一声像炸弹似的就炸开了。四哥说:“这瓜灰不溜秋,瞅瞅也不好吃。”在看瓜人的目光“护送”下,我俩挺尴尬地走了。
童年时,一吃西瓜就感觉数伏天要来啦。坐在老家院里的捶布石或小板凳上,面前放一脸盆,双手捧着一块切成月牙状的西瓜,咬一口吃完,再把瓜子吐在脸盆里。西瓜吃完后,往脸盆里舀两瓢清水,把瓜子洗干净,晾在笸箩或塑料布上,等干了收起来就是零食了。那会儿的西瓜子都很大,黑黑的,都熟透了。不像现在很多西瓜,那瓜子又瘪又小,根本没法吃。每天玩耍回来,都不由自主地瞅瞅西瓜子干了没有,等不及就湿着嗑。湿瓜子滑溜溜的,既不好捏,也不好嗑,心急火燎就连瓜子皮一起塞进嘴里嚼,嚼一阵再一起吐掉。
上世纪九十年代,每逢夏日,单位总是要分西瓜,一麻袋一麻袋往家里搬。吃西瓜也常常捧着半块西瓜,用汤勺挖着慢慢吃,甚至还要再拌点白糖。记得以前还有黄瓤西瓜,看到后有点大惊小怪。呀!黄瓤耶!后来读到元代诗人赵善庆在《西洋瓜》一诗:“竟传异种远难详,且剖寒浆自在尝。因产西方皆白色,为来中土尽黄瓤。”一个“尽”字,说明西瓜过去大约以黄瓤的为主,后来红瓤西瓜渐渐占据上风,以致如今市场上很难见到黄瓤西瓜了。而白瓤西瓜从未见过,更没吃过。据说,白瓤西瓜在清代乃皇室供品,不知何故,后来稀有栽种了。端的是白瓜只应皇室有,民间能得几回尝。
如今,村里早已不种西瓜了;孩子们见惯了西瓜,估摸没见过西瓜地。对西瓜地的印象常常只能源于语文课本了。课本上有鲁迅先生的描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后来教语文,阅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某次买西瓜,看着圆不溜秋的西瓜,尾部还有一根细细的像猪尾巴似的瓜藤,就觉得特别像阿q的脑袋。就遐想鲁迅先生未必是看见q这个洋文字母才塑造阿q这个人物,或许是看了西瓜的模样才联想到阿q这个人物的?
历代文人吟咏西瓜的诗词很多,但唤人共鸣令人难忘的几乎没有。明代瞿佑的《红瓢瓜》常被人夸赞:“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曦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酿浆。溪女洗花新染色,山翁练药旧传方。宾筵满把瑛盘饫,雪藕调冰信有光。”诗人用比喻写西瓜的形、色、味;猛一看挺有文采的,但读来总觉得少点情趣,甚至还不如西瓜谜语有意思。有一副据说是苏东坡写的吃西瓜的对联,感觉挺有意思:“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思前想后观《左传》,书往右翻。”短短两句,就在里边嵌上了“南北西东”和“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与方位,幽默轻松,妙趣横生。东坡之才华,横竖都会溢的啊!
伏天已去,秋凉渐至。在知了一直不屈不挠声嘶力竭的叫声中,写一篇关于西瓜的记忆,为这个热烘烘的夏天画个西瓜一般圆的句号罢。

我区两项措施落实汛期环卫安全管理工作
全国首个“社区矫正监管机器人”在温江投运
土地市场走出去 面向全国知名地产抛出橄榄枝
北京市顺义区成立首个“放心消费小镇”
唐山市安委办督导组到丰南区进行安生生产重点工作督导
关于西瓜的记忆
中外大咖共话“一带一路”诚信建设 “头脑风暴”推动共商共赢共建
顺德民校“剥离”公办品牌
天津清整环境护航夏季达沃斯
修理共享单车 请您让出步道
泰安市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启动
收评:三大股指均跌逾1%两市成交额创逾两年半新低
赵淑红出席我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换届会议
秀厢大道跨线桥主桥开放交通
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只跑一次”提质提速服务水平和满意度双提升
市委第二巡察组巡察市文体广新局党组工作动员会召开
玉山:烟囱倒下去 生态美起来
北京综合医联体远程医疗将全覆盖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李商隐》23日首次公演
我市第三季度完成白蚁防治6.3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