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晋城市“两节”公益文化活动·记忆中的年
开栏话
我们记忆中的年是什么样子?晋城有什么不一样的年味?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连日来,太行日报社特别策划组织记者编辑深入基层寻访具有晋城本土特色的年的记忆,寻找那些承载着晋城年文化独特的人、物、事,并用文字、图片、视频记录下来。今天起,我们在太行日报、太行日报晚报版、晋城新闻网和太行日报新媒体平台陆续刊发、播出,为晋城人献上一份难忘的“文化年货”,在阖家团圆之时送上报社人诚挚的春节祝福。
一位乡贤为群众免费写春联 本报记者 豆晓军 摄
□本报记者 李 斌
农历腊月二十四,是中国文化历史名镇泽州大阳“写春联送春联公益日”。这一天,大阳镇老街广场上空会响起民乐《百鸟朝凤》的旋律,男女老少会像赶会一样涌向这里,来这里领一副手写的对联,书写对联的都是当地文化名人或书法好者。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就曾题联赐予百姓,从那时起,每到春节前夕,这些名人、文士、乡贤都会研墨铺纸写出一副副春联送给普通老百姓,老百姓也特别愿意借用名人的贵气,把春联贴到自己家里的门框上,寓意着来年能够光耀门楣沾年气,沾贵人气,在新的一年平安顺泰,家和事兴!
这样的传统年俗文化,在大阳已经延续了六百多年。明清以来,人杰地灵的大阳镇出现了一大批文人墨客,为今日大阳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奠定了基础。
春节期间行走在大阳镇的老街古巷,几乎家家户户门上贴的都是手写的春联,很少见印刷品春联。而且,还有可能随时随地就能拾起一片“珍叶”,在一个收藏爱好者的院里,堆了万余件明清以来石雕艺术珍品,其中持家、敬孝以及风景类的对联比比皆是,成为大阳镇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的见证,也体现了大阳春联文化悠久的历史。
写春联是一件雅致又忙碌的事。写春联的书法名人,上至70岁的银发长者,下至20岁的婀娜姑娘,他们的脸上都显出恭敬、庄重的神色,笔下又是一番龙蛇腾跃;帮忙的志愿者倒墨汁、铺红纸,忙得不亦乐乎;而纯朴勤劳的乡亲在得到称心如意的春联后,笑脸绽放得如花一般盛开,浓浓的春意在胸中荡漾。
大阳镇的春联文化之所以很浓,离不开一批“书法人”对传统文化的炽爱与继承。大阳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颜文红说,多年前,他们成立了书法培训班,各个年龄层次的书法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历经切磋锤炼,行、草、篆、隶、楷样样拿得出手,成为“拿起锄头会种地、握着笔杆能书写”的新一代农民。送春联公益日这天,这些拿锄头的手,握着毛笔“我手来写我心、小年后送春联”。
“农村写春联讲究多、范围广,楼梯、炕头、猪圈,就连水井也要贴上春联。而印刷品春联总有一种距离感,看似艳丽,实则古板单调重复,千篇一律,失去了春联本身应有的韵味,无论如何满足不了百姓们的需求。”颜文红说,只有量身打造的手写春联,更能体现文化自信,嗅到文化的馨香,更有年味儿。
“凉粉鲜凉情义暖,食材地道味香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春奏时代好声音,福纳民生新梦想”……吉祥如意的春联,无需过多的言语,就定格了不同的行业特点与向往,尽显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梦想。
主办: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 承办:太行日报社 晋城市广播电视台 本栏目由中国青年城冠名刊播
更多视频请关注太行日报微信公众号
州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2018年第六次集中学习
汉台区集中兑付发放60余万元就业扶贫补贴
铁路将逐步“一日一价” 以后坐火车要挑日子
张敬华专题调研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开投集团召开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半年度工作会议
【晋城年俗】大阳春联 自古乡贤送祝福
今日清晨,一轿车在柳林路翻车“四脚朝天”
“塑形铸魂、美丽嬗变——景德镇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十年成就展”圆满收官
市房管局组织召开物业服务行业双创工作会
外小:数学组积极筹备别具一格的学科素养情境式评价
一季度巴中市新增市场主体4262户
罗建芬:任劳任怨 用热血忠诚书写从警无悔人生
用劳动书写我们的新时代 ——写在“五一”国际劳动节
五通桥区农工办赴井研县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参观学习
赖泽华到高要督导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
四川:扶贫资金项目启动到完结全程公告公示
宁德市审改办:超九成事项实现“最多跑一趟”
印台区:就业扶贫,让好日子有盼头
北海市住建局建成2018年第一个 “为民办实事项目”工程
南城会展中心快处快赔服务点搬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