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学 学回来干】梁红兵:运用法治思维推动美丽晋城建设


梁红兵
  5月12日至19日,我参加了市委组织的第三期团组赴港澳学习交流。最深刻的体会是,香港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时间的繁荣和稳定,不仅说明了“一国两制”伟大创举的实践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法治精神”,在香港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法治”的存在和“法治”的力量。
  遵守法律和规则成为市民基本的习惯和素质。这种法律文化或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购物、乘车自觉排队,过马路几乎没有人闯红灯,抽烟在规定地点,体现了遵守法律和规则的一种自觉。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夯实法治晋城建设的基础,这种法律文化或习惯的养成值得我们在普法教育中学习和借鉴。
  依法行政是特区政府及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作为管理者,自己首先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政策不能替代法律,法律没有经过正式程序修改变更,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不能用新的政策去取代。法律既对政府权力进行严格约束,又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进行充分授权。既避免行政权力的扩张、滥用,又避免政府职能的僵化。在法治晋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走出“法无规定即无权”的认识误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积极行政”和“服务行政”。
  廉洁的公务员队伍是特区最亮的招牌。香港的廉政度一直持续排名世界前列,其成功的经验在于,执法、预防和教育三管齐下。不论贪污数额多少一经查实都要立案查处,无论公务员还是私人机构,都能感受到贪腐成本巨大。香港还有一支专业的反腐队伍,在薪酬、招录、培训、纪律、内部监管等方面强化队伍自身廉洁。这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法治精神作为香港社会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之一,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提供了保障。实现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都需要用法治的精神去维护和保障。因此,我们应该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
  运用法治思维优化营商环境。首先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大力减少审批事项,把那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还给市场。推进“互联网+”法治政府建设,让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只进一张门、只上一张网、只拨一个号”,把“放管服效”落到实处。其次要推进转型创新发展,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在法律框架下把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投入产出效率低等问题解决好。引导和鼓励企业根据五大新发展理念要求,用切实有效的办法推动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良好环境。
  运用法治思维推动美丽晋城建设。加强城市规划,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未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结合《晋城文明市民守则》、文明志愿者交通疏导、礼让斑马线等好的做法,制定出台《晋城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强化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为市民的日常文明行为赋予法律意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充分放权,将社会性事务和服务性功能交由社会组织来承担,形成多样化治理模式。
  运用法治思维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党员干部要强化法治意识,增强依法执政理念,带头学法,自觉守法,摒弃特权思想,自觉杜绝腐败。在头脑中始终绷紧法治这根弦,在行为上始终守住法律这个度,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做到有法必依,彻底摒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用严格的法律规范来约束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的行政行为,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推进依法行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要自觉践行依法行政、合理行政、权责统一等依法行政原则。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带头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地区发展竞争力最核心的体现是环境,其中包括政策环境、营商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及干事创业的环境,而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开放程度是核心中的核心。港澳学习回来以后,我们必须按照市委的要求,思想再解放,眼界再开阔,境界再提高,增强创新发展意识,为开创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

1-5月我市实到外资超4.7亿美元 完成进度居全省第3
我市举办迎新健步走活动
传承创新“枫桥经验”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湖南因城施策调控楼市
长租公寓受青睐
【走出去学 学回来干】梁红兵:运用法治思维推动美丽晋城建设
研究院管理中心到胜利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习交流
灌南:多措并举助力失业保险费征缴105.74%
定了!史上首位“私人月球游客”就是他!土豪身份揭秘
郑州市召开网络订餐服务平台约谈暨监管工作部署会
许山海丹洲乡采访有感
借道公交专用道怎么才算不犯规
市商务委领导会见英国BP中国区总裁
课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地带
建设创新名城,规划如何发力?
爱心奉老见精神
芗城:“广电网络杯"福建省第二届广场舞蹈大赛在漳州万科里举行
吉林大学第三届杏花文化节启幕
中山市华帝集团成为首批“广东优质”品牌认证产品授牌企业
屯溪区:文明乡风“滋养”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