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学之美奋斗每一天——专访著名作家叶文玲


2017年5月,《叶文玲文集》(16卷本)首发仪式暨作品研讨会在台州市图书馆举办。
今年76岁的作家叶文玲,本已处于半退隐的状态,因为今年浙江高考的语文试卷里,出现了她写于34年前的散文《汴京的星河》,于是,她的作品,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半个多世纪以来,叶文玲一直是中国文坛的风云人物。她从13岁开始发表作品,19岁离开故乡台州去北方,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名并重返故乡浙江,不论在哪里,她都是文坛的常青树。
创作六十多年,她出版著作六十多本,一千多万字,称之为著作等身一点也不为过。她以小说、散文创作上的丰硕成果,成为新时期当代文学丰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对一个作家而言,作品就是她的世界。
叶文玲的经历,就是最好的励志故事。
叶文玲生于玉环楚门镇,她最早的作品《夫妻间的小风波》在《玉环报》发表,那一年,她上初二。文章被校长在全校的大会上念了一遍。这一鼓励,激发她要当作家的少女梦。
但是,天不佑人。就在叶文玲考上高中的时候,却因为哥哥的右派问题和家庭成分而被迫退学。在家务农的日子,她依然做她的文学梦。她不停地看书,不停地写作,并且勇敢地投稿。不久,省里有名的《东海》杂志,以头条位置发表了叶文玲的小说《我和雪梅》,叶文玲生平第一次收到40元的稿费,在当时,这是一笔巨款。这样的激励,也更加坚定了她走文学之路的决心。
即使在文革期间,她依然在非常艰难的生活中坚持创作。
1977年,文革结束后,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掀起之时,春江水暖鸭先知,文学成了解放思想的探路者。她先后写了《丹梅》《雪飘除夕》等作品向《人民文学》投稿,得到时任主编的张光年的赏识并发表。张光年,就是《黄河大合唱》的诗作者,著名诗人光未然。能在《人民文学》发表作品,对作家是极大的鼓励。尽管时隔三十多年,叶文玲提起当年,还非常激动。这一年的10月,作为一个“工人业余作者”,她有幸受邀去北京参加了张光年亲自主持的“短篇小说座谈会”。同茅盾、周立波、沙汀、刘白羽等文坛前辈一起,并聆听他们的教诲。这次经历,开阔了眼界,更增强了信心,让叶文玲觉得,自己实现文学的梦想,完全是可能的。1980年,她的小说《心香》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也奠定了叶文玲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地位。
以后的岁月里,尽管社会头衔日益增多,成了浙江省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有各种社会兼职,公务活动更加繁重,但是,叶文玲作家的本色依然不变。她更加勤奋地写作,以文学的形态寻找人间的美、呈现世界的美。美是文学的生命。她是完美主义者。写作是为了反映生活的美,成了叶文玲的座右铭。
叶文玲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尽人生》三部曲《无梦谷》《无桅船》(后改名《三生爱》)《无忧树》。从开始创作,到完成,她用了整整27年的时间。写这三部曲,得益于文坛泰斗巴金先生的鼓励。1981年,叶文玲拜访正在杭州疗养的巴金先生,听了叶文玲丰富的人生经历介绍,当年以《家》三部曲震惊文坛的巴金,真诚地鼓励叶文玲将这些经历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写出来。八年以后,叶文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无梦谷》问世。这是一部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作品,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展示了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在逆境中依然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主人公“楚涧、楚汉”兄妹的名字,明显地带有家乡楚门的影子。
《无梦谷》发表后,引起文坛的强烈反响与共鸣,被认为是“以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因为这部作品,美国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在1995年底授予叶文玲“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随后又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发的“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
此外,叶文玲还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小说集《心香》《浪漫的黄昏》等;散文集《灵魂的伊甸园》《永远的诱惑》《枕上诗篇》等多种。
发现和讴歌生活中的美,是她作品的主题。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将生活中的美好和向往呈现给读者,给人以力量与勇气。

在叶文玲的作品里,只有美,只有爱,只有希望。她笔下的人物,不论面对怎样艰难困苦的外部条件,都永不言败,永不放弃。事实上,这也正是叶文玲人生的真实写照。
叶文玲生于台州玉环,命运没有垂青于她:无端地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为了爱情和生活远嫁他乡,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在知识和理想都是奢侈品的时代,她依然不放弃学习。一个没有高中文凭的人,却凭着自己的实力,成为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大学的客座教授,这其中付出的艰苦努力,只有她自己知道。
许多作家将文学当成了生活的敲门砖,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并且生活安逸之后,就自觉地放弃了对文学事业的追求。叶文玲却将文学的事业,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在成名之后,她继续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创作之中。即使在参加全国性的会议时,她仍然不会放下手中的笔。她随团访问非洲二十多个国家,回国不久,就向读者贡献了一本书《翩飞九万八千里》。以致人大外事委秘书长吕聪敏说,叶文玲老师出去,她的成果都是最多的。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将她击倒,别人以为她再也不可能拿起手中的笔。可是两年过后,顽强的叶文玲重新拿起了笔。
在生活中发现美、向社会呈现美,是叶文玲毕生的追求。生活给予她的,不管是鲜花还是苦酒,她都报之以灿烂的微笑。叶文玲的作品以清新之气贯穿始终,她以强大的内心力量面对丑与恶,用坚忍不拔的爱去融化曾经给她带来伤痕的世界,在酸甜苦辣中寻找和发现形象化的人性之美,用真诚纯粹的目光把生活之美转换成文学之美。
笔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认识叶文玲老师。每次交谈,她都念念不忘在文学上、生活上对她有过帮助的人。她是个心怀感恩的人。她总是说:“生活给我以太多的厚爱。”因为她的心中充满阳光,所以,她洒向读者的,也都是光明。
作家的职业是写作。但是,因为叶文玲的身份,又会在其他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她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25年。在参政议政中,她则以另一种方式,向社会贡献自己的爱。她参加世界妇女大会,在会上作题为《我们关注世界》的发言,向世界传递中国妇女的声音,得到一致好评。以致全国人大一位领导风趣地说:想不到叶文玲还是一个出色的民间外交家。
文学的事业,是青年的。让青年喜爱文学,是叶文玲的一个梦想。1997年,她出版《叶文玲文集》1-8卷,得到10万元稿费,就准备在浙江大学设立文学奖。当地一家银行的行长听说后,感动于叶文玲的赤子之心,又出资15万元,共同设立了“新叶广发文学奖”。这个奖设立至今已有二十年,培养了许多文学新人。

叶文玲说,我有三个故乡,一个是浙江,一个是河南,一个是青岛。因为浙江台州是她的出生地,河南是成就她文学事业的地方,青岛是她丈夫的故乡,当然也是她的故乡。这三个地方,都是她生命中的福地。
叶文玲念念不忘故乡,故乡也记得这位优秀的台州女儿。去年5月,中国作协在台州召开叶文玲文集1-16卷首发式和作品研讨会。台州市图书馆在馆内专门辟有“叶文玲文学馆” ,她出版的六十多种著作,这里全部都可以借阅到。她的家乡——玉环楚门镇,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文玲书院”,既是作家的生平陈列馆,也是当地文学艺术的活动中心。为了鼓励家乡的文学新人成长,她在故乡玉环也设置了“新叶文学奖”,以鼓励故乡的学子。
一个从台州走出的作家,以她的作品,为家乡赢得了声誉。故乡的山水土地、人物风情,是作家创作的底色。故乡永远是作家回忆里最深远的土地。
如果说,小说显示的是一个作家的深厚宽广生活积累,那么,散文所表达的,则是作家对人生的思考深度。叶文玲以小说成名,其实,在散文创作上,同样成绩斐然。她的散文获得了冰心文学奖等二十多个大奖。她的散文作品《我的长生果》,被选编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里。
故乡台州,一直是叶文玲挥之不去的牵挂。
1996年,我在编辑《台州纵横》杂志的时候,第四期封面用的是叶文玲老师的头像,还约她写了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她说,写故乡的文章我最乐意。在我们眼里,叶文玲写得最好的散文,都是关于台州故乡的。
她爱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对故乡的年轻作家,倾尽全力扶持和推荐。说到故乡,叶文玲充满深情:“我是喝东海水长大,珠玉相串的岛屿,青山绿水的小镇,是我的故乡。故乡是我的长梦我的魂,故乡是我心头永远的绿荫。乡情在我心中是一杯最浓醇的酒,一喝就令我沉醉;蘸着故乡水写出来的文字,一读就教我迷恋。”
她时刻关心家乡的发展。现在,台州提出建造和合文化,叶老师深表赞同。她认为,台州人有着硬骨头的精神,文化上有着自己的传承。她前年出版的《美美与共》一书,代表了她的想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叶文玲,一个用笔抒写爱与美的作家,“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八个字,既是和合文化的要义,也是她毕生的追求。
愿叶文玲老师生命之树常绿,创作之树长青。

长沙市第37届“爱鸟周”活动启动
【漳州港】漳州开发区森林消防大队揭牌成立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多项不动产登记改革重大举措实施
海南各界人士热议自由贸易港建设点赞精准发展定位
南沙自贸区劳动仲裁委新聘的这批仲裁员厉害了!
为文学之美奋斗每一天——专访著名作家叶文玲
高港警方三措并举深化出入境窗口“微警务”工作
毕业旅行8万元、派对4000元…宁波家长为了孩子也蛮拼的
用实际行动助力德州建设
停车摘车牌,别耍小聪明
2018年全市物业管理工作推进会召开
22年前,一少妇背井离乡,22年后母子抱头痛哭……22年的辛酸苦楚又有谁能懂
会笑的太阳
我市举行吕梁新区建设专家研讨会 李正印主持 王立伟出席
市投资促进驻外分局干部选调工作启动
418正式开启 年度家电大战进入苏宁时刻
陈志英会见台湾新北市副市长一行
济南东北城堵点将这样拔除 郭店立交将新建并加宽匝道
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暨政法工作会议召开
创新创业大赛战鼓擂响我市71家企业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