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了“金山”也要留住“青山” ——节能减排之产业低碳化篇


●政策支撑
创新协调机制建立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调整结构
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创新技术
加快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进程
2015年以来,德阳紧紧抓住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机遇,深入推进绿色生产,企业节能减排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示范效应日益凸显。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14年的1.12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至2017年的0.746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33.6%;2017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82.57%,三年累计提升34.87个百分点;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企业115户,涉及水泥产能82万吨、化工114万吨、造纸26万吨,去除钢铁产能160万吨;三年累计实施产业低碳化典型示范项目143个,计划总投资85.24亿元,获得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中央奖励资金支持1.25亿元。  
政策支撑 创新协调机制建立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任何一项事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撑、体制机制的创新。
我市在创新机制体制上,首先是创新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德阳市航空与燃机发展工作小组、石墨烯产业推进领导小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等专项工作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合作主体,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引入国家级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战略合作,搭建“技术研发-中试论证-产业化应用”的政产学研用平台。截至目前,我市组建燃气轮机联盟、石墨烯产业联盟、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联盟等产业专业联盟,实现政产学研用的无缝对接。同时,构建低碳全产业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进行统筹,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产品合格率和竞争力。围绕装备制造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引入上下游配套企业,目前围绕航空与燃机、油气钻采及海洋工程装备、核电等重点龙头企业形成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已超1500余户,低碳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初见雏形。
其次是建立了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政策为引导,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通过政策和财政资金奖励,引导企业开展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固废综合利用及循环化改造、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等,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以目标为标尺,推进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各市级部门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建立重点用能企业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持续提升能效水平。坚持项目引领,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143个典型示范项目的建设,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得到广泛应用,一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应用不断取得突破。
调整结构 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2015年以来,全市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主要支柱行业保持增长,结构更加合理,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发展更加协调,互补作用更强。2017年,重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下降至65.66%,三年累计下降3.9个百分点。其中,化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8.91%,三年累计下降3.5个百分点;轻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34.33%,三年累计提升3.9个百分点;2015-2017年,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速分别达到55.37%、24.5%。
在传统行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三年以来,实施29个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实现节能量16.27万吨标准煤。全市正常运营的266座加油站和4座储油库全面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并通过验收;完成106座380个地下油罐改双层罐或增设防渗池改造;将年耗标准煤5000吨及以上企业纳入“千户企业节能行动”,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不断提高企业节能意识和节能管理能力,提高全市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总体效率。2015-2017年,我市累计综合利用磷石膏、建渣、秸秆、塑料、橡胶等废旧资源936万吨,为企业减免税收1.27亿元。
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全市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在清洁能源装备、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已培育一批龙头和重点企业,工业增长绿色引擎正在形成。建成以二重、东电、东汽、东方风电等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形成了核、水、风、火、潮汐发电等多电并举的格局。cap1400和“华龙一号”两大自主第三代核能汽轮发电机成功研制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励磁系统及氢油水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球首座第四代核能系统安全特征的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热气导管在德阳研制并验收交付;东方风电完成世界最大容量8mw海上风机主要部件方案论证,瑞典布莱肯电项目全面建成,成为国内首家获瑞典工作环境署批准的风电整机制造商;东电研制的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1000mw水电机组,代表世界水电行业的最高水平;宏华石油沙漠超深井快速移运特种钻机和极地超低温平移自动化钻机,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出口量全国第一;石墨烯、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节能型合成氨原料气预热装置、循环流化床工业锅炉灰渣余热回收利用设备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德阳被联合国授予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市,全国60%以上核电、40%水电、30%以上火电由制造德阳造,发电设备产量世界第一,国内新增已投运的14座百万千瓦核电站,12座是德阳制造。
稳妥推进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2015-2017年,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115户,涉及水泥产能54万吨、化工114万吨、造纸26万吨,去除钢铁产能160万吨,实现节能量49.8万吨标准煤;全面淘汰德阳市建成区燃煤锅炉;印发《德阳市“散乱污”企业分类整治实施方案》,按“依法关闭一批、整改规范一批、调迁入园一批”的原则开展分类整治,完成396户整改规范类企业整治并通过验收复工复产。
创新技术 加快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进程
东方水利水上智能清污机器人首创漂浮垃圾智能化打捞处理、全程避障及返航无人智能控制技术,实现水面智能清污机器人的网络化管理及信息的大数据管理,解决了传统城市河湖及库区漂浮物清理装备操作人员多、劳动强度高、安全性差及效率低等问题,已通过水利部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东方水利创新技术解决行业难题,是我市新技术促绿色发展的具体体现的一个缩影。三年来,我市围绕制约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在燃气轮机、页岩气开发、核电、风电、智能装备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加快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进程,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推动全社会节能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智能制造提升装备能力。德阳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创新驱动示范市为契机,实施以“互联网+制造”、“装备制造大数据”为重点的传统制造业互联网改造提升工程,促进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推动传统产业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转型。
传统的装备制造“重装之都”德阳正在向国际知名的“智造之都”迈进。
>>>典型项目点击
二重集团“核电复杂关键构建全流程绿色制造工艺创新及应用”列入工信部2016年度全国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重点项目。该项目突破超大型转子整体锻件、分段焊接转子锻件产品制造全过程的关键技术、提升质量控制和效率,缩短工程化周期50%,降低成本50%,形成批量稳定的供货能力,满足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发展需求,填补国内空白并最终带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记者 邱洁)

我市公益性幼儿园扩容工程推进顺利
端午小长假 歌乐山国际慢城开心农场接待游客近六千人次
麦积山石窟开启“保护模式”
2018电博会黑科技抢先看 未来汽车无人商店将亮相
市男子篮球联赛半决赛24日开打
赚了“金山”也要留住“青山” ——节能减排之产业低碳化篇
河南省高院核查22年前亲子鉴定
10条旅游新线路畅玩哈尔滨新区
雷岳龙副市长到市工商局调研“多证合一”改革工作
全面接轨上海!南湖新区有一场非常有意义的书画展开幕啦!
昌黎县召开重点工作大督查推进会
阜阳市举行向烈士敬献花篮仪式
【民生沟通】听说木粉尘会爆炸 什么情况下容易爆炸?
心脏病老人稍碰下肢便疼哭,原是擅自停药得上"腿中风"
湘阴县全面落实河长制誓保洞庭一湖清水
为了天更蓝水更清巴林右旗开创污染防治工作新局面
“棒棒贝贝杯”福田区青少年创意机器人大赛举行
去年全市登记科技成果657项
南充蛴蟆节 正月十四的狂欢夜
注意!泸州下周早晚多阵雨或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