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会展业逐步构建了以国际性会展品牌项目为龙头、国际大型会议活动为主体的“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成果凸显。图为吸引众多国内外客商参与的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关铭荣 摄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粤港澳大湾区会展市场的激烈竞争,珠海会展产业如何突出重围?
日前,记者从珠海市会议展览局发布最新编制的《2017年珠海市会展业发展报告》获悉,根据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统计分析,2017年珠海共举办展览会23场,举办会议3554场。会展业对珠海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126.57亿元,占全年珠海市gdp的4.94%。
围绕“国际会展名城”的发展目标,珠海会展业以策划、引进、培育、升级等形式,通过创新创业市场运作、专业导向品牌引领、全域开放国际发展,逐步构建了以国际性会展品牌项目为龙头、国际大型会议活动为主体的“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国际会展之都与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特色更加突出、成果凸显。
专家指出,未来珠海应以中国航展为龙头,以会议业为突破口,以智慧会展建设及内部资源整合为抓手,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合作,实现港珠澳会展联动。
基础
“会”“展”齐头并进 全年经济效益超百亿元
11月6日,第十二届中国航展将在珠海国际航展中心开幕。从首届航展签订了16个项目价值近2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到第十一届航展签订各种合同、协议及合作意向400多个、金额逾400亿美元——这一数据的直接对比,反映出珠海会展“龙头”不断做大做强的内核之变。
“会展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和城市综合实力、国际化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罗秋菊看来,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引擎,其影响面广,关联度高,在调整结构、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加强合作与交流、扩大产品出口、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7年,珠海会展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作为非航展年的2017年,珠海全年共举办展览会23场,观众总数超过42万人次;举办会议3554场,参会总人数达60.4万人次。其中不乏第三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中国—拉美国际博览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九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国际学术大会(coa)、fast4ward直线竞速赛等一系列大型国际活动。
不仅如此,会展业的发展逐渐内化为珠海实体经济的“芯片”和“引擎”,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来自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统计分析显示,2017年会展业对珠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1.91亿元,间接经济效益74.67亿元,总计126.57亿元,占全年珠海市gdp的4.94%。
在业内人士看来,会展业功能设施的不断完善,是珠海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所在。目前,珠海拥有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珠海国际航展中心两大展馆,在配套方面,珠海目前共有星级饭店66家,此外还有44家会议室面积在300m2以上的会议型酒店,兼具会展场馆承载力与城市接待力。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珠海市会议业的经济效益首次赶超展览业,去年,珠海会议业总体经济效益为83.85亿元,占全市gdp的3.27%;展览业总体经济效益为42.72亿元,占珠海市gdp的1.67%。
“大型展览需要较完善的产业和设施基础,成长速度相对更慢。珠海环境优美、人口较少,且毗邻港澳,符合举办会议对城市环境和服务的要求。”曾参与报告调研和撰写的罗秋菊认为,这是珠海去年“会”与“展”齐头并进的优势所在。
挑战
题材与产业关联度不高 “成长型”展会缺失
今年7月3日,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在珠海落下帷幕。大会结束后,以色列创新署国际部经理talia goshen跟随以色列嘉宾团到珠海高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途经情侣北路时,talia goshen由衷感叹“珠海太美了!”
每一次展会,都是珠海向世界展示城市形象的舞台。在不少“观众”看来,珠海毗邻港澳,区位优越,环境优美,产业集聚,这些要素禀赋,都使珠海具备了加快发展会展业的良好基础和发展前景。
但从大环境看,粤港澳大湾区会展业发展极为激烈。目前,粤港澳三地已形成以广州、香港为第一梯队,以深圳、澳门、东莞为第二梯队,以珠海、中山、佛山为第三梯队,以惠州、江门、肇庆为第四梯队的金字塔竞争结构。
“珠海市年举办展会数量、总展会面积位于中游,存在展会题材与本市产业结构不平衡等问题。”罗秋菊说。
其中,大型展览场馆及可供展览面积资源限制了珠海市举办大规模展会(5万平方米以上)的机会,制约珠海市会展业进一步发展。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及大湾区深入建设发展,珠海将被卷入更大范围的竞争环境中,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珠海市会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外部竞争中,如何建立区域联通与合作,如何应对发展水平差异,如何解决制度性障碍和管理部门间的合作衔接,将是珠海市会展业在未来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从珠海会展业自身来看,亟待培育更多与本地产业或市场关联度高的“成长型”展会。
目前珠海市主要有中国航展、打印耗材展两大品牌展览会。在珠海市会展旅游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看来,展会的举办周期、展览规模及参展人数有待提升,须重视发挥已有品牌展览会的示范、带动、孵化和扩容能力。
“而从根源上,要提升珠海市展览业的品牌效应,还需借助政府和市场力量,利用政策杠杆、区位优势、地方产业优势,鼓励和培育一系列‘成长型’展会。”上述负责人说。
另一方面,珠海市会展营销仍停留在会展局单个部门层面,针对会展而营销会展,尚未从城市整体层面形成目的地营销体系,会展营销相对孤立。为此,联动文体旅游局等其他部门,构建目的地营销机构,从城市层面塑造珠海的会展旅游城市形象,也是珠海会展营销的新思路。
探索
推广“一会两地”模式 打造“港珠澳桥头博览旅游带”
立足于会展业发展优势与特色,珠海的探索从顶层设计开始展开。
2017年1月,珠海市会展局印发《珠海市会展业财政扶持项目评审专家抽取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会展业扶持资金评审工作;
5月,珠海市会展局、珠海市财政局签发了《珠海市会展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新政策围绕促进全市会展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加大对成长性好、有品牌、有核心竞争力的成长型和重点展会项目以及国际会议、行业会议等品牌会议进行扶持;
11月,印发《关于提升珠海国际航展中心贸易功能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航展中心利用效率,引进培育更多品牌展会和活动。
从市场的角度看,更多的会展企业把眼光瞄准了粤港澳大湾区。即将通车的港珠澳大桥成为促进珠海会展业发展的“关键之匙”。
“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将使珠海无缝衔接港澳资源,共享大桥红利,吸引更多诸如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的国际性大会项目落地珠海。”珠海国际会展中心总经理付睿表示。
今年7月5日,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亚洲国际博览馆、香港富豪酒店、珠海横琴长隆湾酒店共同签署战略协议,将积极整合两地会展场馆、旅游度假区、酒店资源,通过以馆带会(展),会展、旅游相辅相成,推广“一会两地”模式,共同打造“港珠澳桥头博览旅游带”品牌。
“‘一会两地’,不仅仅是将一个会展活动简单拆分,部分在香港举办,部分在珠海举办,它可以有多种演绎。”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行政总裁哈永安介绍,更深层的合作则是共同在国际市场上参展推广品牌形象,共同消化展会业务订单,甚至共同竞标国际协会大会,共同进行人才开发培训等全产业链的互补互动。
来自一线的探索和创新,与政府决策的顶层设计形成了良性互动。
为推动三地会展业联动发展,近年来,珠海市会展局积极尝试和探讨珠港澳三地围绕港珠澳大桥开展会展业合作的可能性,加强与港澳会展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及会展企业的交流合作,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中心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专业化的会展人才培养方面,依托本土的高校资源,珠海先行一步。
据悉,珠海市共有五所高等院校开设会展/活动管理专业,教育层次涵盖本科与专科,为珠海市会展业发展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人才储备。其中,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四年制本科。截至2017年6月,五校共有会展管理专业在校生约850人,其中本科生381人、高职生469人。
依托丰富的会展教育资源,珠海市会展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平台。2017年全市五所会展高校与珠海重点会展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共34个,实现了业界与学界、企业与人才的双向互动。
建议
内部整体统筹 对外联动港澳
在业界看来,珠海市会展业结构的变化是重新定位会议与展览地位的信号。
“去年珠海会议业首次超过展览业,背后反映出珠海展览业发展趋向稳定,而会议业发展势头正盛,其中尤以大型会议的经济影响最大。”珠海市会展旅游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分析。因此,确立以会议、奖励旅游、企业活动为主导,以展览为重要分支的发展方向,是珠海市会展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方向。
与此同时,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展业带来了转型突破的机遇和挑战。
8月14日,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与微软中国office 365项目组正式达成合作,投放“听听文档”小程序码,用户通过微信扫描便可获取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的语言导览,达到线下场景与线上解说的无缝衔接,免去携带传统冗长厚重的纸质宣传资料的不便。
本次合作是珠海智慧会展建设的一个缩影。珠海市会展局方面认为,珠海还可通过智慧会展建设充分联动城市交通、城管、政务、社会服务等城市项目,延伸会展业产业链条,嵌入珠海智慧城市建设中,整体提升城市的服务水平。“进而在宏观层面上,打造智慧会展示范性城市形象,成为国内会展城市的典范。”
事实上,联动多方,也对珠海会展资源的统筹调度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珠海会展尚缺乏有力抓手以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推动城市整体营销体系与发展建设。”罗秋菊建议,珠海可在城市整体层面建立对会展业发展的整体统筹,通过会展局、文体旅游局等多部门协同合作,“通过调研和论证,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政策,建立系统化的会展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
此外,会展业作为一个要素流动的产业,对外的“大联动”必不可缺。罗秋菊认为,珠海在整合统筹珠海市内会展资源的同时,也可结合毗邻港澳优势,实现港澳会展联动。
“珠海与港澳合作,打破经济、制度、文化方面的阻碍,营造适宜三地合作发展的制度环境是关键。”罗秋菊表示,根源上,实行方便参展人员与展品运输的通关政策、实现办展政策与标准的无缝衔接,能够为珠海与港澳合作,引入培育优质展览、会议、活动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观点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罗秋菊:
立足本地产业
打破单向引入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将为珠海会展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罗秋菊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建议,珠海会展业发展可与港澳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同时联合各方搭建整体统筹体系。
联合港澳打造博览旅游带
南方日报:珠海市会展业的发展基础和机遇如何?
罗秋菊:举办会展,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服务配套。珠海市环境条件良好,且人口较少,这些都是发展会展城市良好的基础。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提出、港珠澳大桥开通在即,对于珠海而言都是政策利好,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实现政策上的突破,是十分有利的。
港珠澳大桥即将开通,最直接的辐射就是珠海。交通环境的改善,将会推动本地产业的发展,商务往来也会增多,会议和展览业能够依托发展。珠海可以港珠澳大桥为契机,实现港珠澳会展联动,共同打造“港珠澳桥头博览旅游带”。
推动合作资源双向流动
南方日报:打造“港珠澳桥头博览旅游带”,珠海需要怎么做?
罗秋菊:打破单向引入思维是很重要的。珠海要引进港澳资源,首先需自身具备能够提供给对方的资源。先把蛋糕做大,让双方都能从合作中受益,互惠互利,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
珠海面向港澳,背靠广东省珠三角,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如何与港澳合作,如何在政策、体制上进行突破,都是很考验智慧的。一方面,珠海需要打破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与阻碍,推动资源流动与区域创新,将会展市场做强。另一方面,珠海要依托庞大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形成合力,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东盟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将会展市场做大。
立足本地产业做整体规划
南方日报:长远来看,珠海会展业的发展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罗秋菊:会展要在一个城市里成长,具备该城市的产业特征很重要。珠海的新兴产业、发展比较完善的产业、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都可以进行开发。已开发出的会展题材,可在商业模式、运作、政策上下工夫,进一步做强做大。
但要注意的是,在会展题材的选择上,要尊重市场的主导地位,政府从中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角色。以何种方式引导、如何平衡公平与效率,采用什么方式推广,这些都需要考虑、调研、制定战略。除了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在政策制定上也需花心思,要提供系统的、顶层设计,制定有城市特征的创新性政策。这些工作量不小,所以就需要在政府层面,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统筹。
会展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推动会展局、文体旅游局等会展相关部门的联动合作,能够有效摆脱部门孤点营销现状,整合珠海市内部资源,建立起会展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体系,对打造珠海会展拳头产品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珠海市会展局联合商务局、文化体育旅游局、旅游协会、企业进行推广,这个做法很好,可以继续优化。珠海可以适时对会展业发展的优势、短板,所需的相应配套,推广的主打要素、主打形象进行总结,反馈到部门的联合推广和整合营销中。
(摘自2018-10-18《南方日报》第zc02版)
市安监局:我市化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班在海州区举行
中共桦川县委17届34次常委(扩大)会议召开
我县召开2018年村级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调度推进会
全国佛教图书馆联盟在杭州灵隐寺成立
受积水影响 迎宾大道恒大文化旅游城北往南尾部排过美舍河桥
逐鹿大湾区舞台 珠海会展业如何突围 ,专家建议联动港澳,推动合作资源双向流动
我市安排部署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
黄山市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
调包骗子诓走老汉一个月的血汗钱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由地底贯穿城市心脏 堪称香港骄傲
鄂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获省信用办致函感谢
我国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人数比大熊猫还少,每年不到10人
举办助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义务宣传文艺巡演
墨香迎狗年
我市新增7家省级国际自主品牌企业
学生骑“死飞”上路热度渐消
民办初中招生办法将调整 我市探索2020年前高中逐步免费
住宿省政协委员分组讨论省《政府工作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很快出台 实施政策成熟一项推一项
校门口传单“满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