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左溪大桥北侧,是峰门一期新村。这里的223幢“顶天立地”式建筑错落有致,小区里卫生室、超市、活动室一应俱全,紧邻新村的宽阔马路,将村民的生活带上“康庄大道”。
15年前的2003年,泰顺头号民生工程“下山脱贫”,就是从峰门乡起步。而这个起步的依托则是司前镇。司前除了带动峰门,还将黄桥、竹里一并纳入建制镇的范围,这就是当年创新移民模式的“一镇带三乡”。在这次尝试之后,泰顺继续实施跨区域移民,生态大搬迁移民等。走过15年“搬迁”路,泰顺以“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为引领,至今已实现19053户70049移民安置,约占全县常住人口四分之一的农民实现“乾坤大挪移”。
如今,泰顺又全力推进“三个1.5万”生态搬迁平台建设:再用3年时间,将生态敏感区、地质灾害点、城乡危旧房等合计4.5万群众迁移到安全区域集中安置,走出一条避灾除险、下山脱贫、城镇集聚、生态保护多赢的路子。
下得来——
拿最好的地块给移民
2004年安置房一封顶,峰门村党支部书记邓敏良和其他222户、800余位村民就迫不及待地搬了进来,成为泰顺首批下山移民。如今15年过去,说起山上山下的生活,邓敏良感慨“太多不同”,但归而言之,是人均0.4分地、19亩山的原峰门乡,百姓无可奈何才闯出一条下山路。“只有搬到山下去,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时任原峰门乡党委书记胡昌迎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乡亲们搬出去。
2002年,该乡党委提出“整乡异地搬迁”的设想,这个想法与县里的安排不谋而合,峰门、黄桥、竹里三乡同时被纳入司前畲族镇全局规划,作为全省首创的“一镇带三乡”推进。
可在分配地基的时候,世代生活在山上的村民开始担心“下山有没有出路”,一些人打起了“退堂鼓”,他们将乡村干部围起来要求退款。经过邓敏良和乡干部们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最终在退掉数十户之后,一期223户还是凑齐了。
峰门乡整乡搬迁共分为三期,除了一期被政府“推着”下山,后来都是老百姓“追着”政府要下山。随着泰顺“一镇带三乡”的顺利实施,在司前畲族镇滨江路、狮子岗一带陆续建起9个搬迁集聚点,为1590户5500多移民建起了山下的新家。如今,司前建成区常住人口达1.52万人,城镇化率达80%。
为顺应农民进城落户需求,2011年,泰顺再度创新,把县城作为农村宅基地置换的主平台。在新城规划面积达1.5平方公里、可容纳1.5万人口居住的“无区域生态移民功能区”。在设立相应门槛后,允许生态保护区等具备条件的农民,以宅基地置换的形式入住城关,使这股“下山潮”迎来了新高峰。
罗阳镇鹤联村林水洋自然村村民韦开波清楚记得,2013年8月一期摇号时的情景:“一期724套房,吸引了1300多人摇号。”他运气不错,第14个就摇到了。更让他觉得幸运的是“赶上了好政策”:房价比市场价便宜一半以上,还能拿到老家宅基地拆除等各类补贴近20万元,有了这笔钱首付25万元后,公积金每月还款1525元。2016年5月20日,一家四口从大山深处搬进这套116平方米的三居室。
如今,“无区域生态移民功能区”一、二期已建成可供置换公寓房1290套,总用地120亩。通过置换,复耕农村宅基地270亩。而从2016年至今,该县将“大拆大整”、灾后重建、抗震抗台、异地搬迁等工程有机整合,3年内推进罗阳无区域生态移民区、15个抗震安居小区、18个乡镇异地避灾移民小区的“三个1.5万”生态移民搬迁平台建设,已有2.5万群众圆了“安居梦”。
稳得住——
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
从畲族风情园步行不到10分钟,宛若童话乐园般的司前畲族镇幼儿园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泰顺首个按省一级标准打造的乡镇公办幼儿园,9个教学班可容纳幼儿270名,设有小剧院、阅览室等多个功能室,户外有塑胶跑道操场,并逐步形成“百语启蒙·畲韵怡园”的办园特色。2012年投用后,司前镇以及峰门、黄桥、竹里三乡的畲乡娃,均可就近入读“省一级”园。
生态搬迁的成效,不单单是下得来,该县更坚持“稳得住”而致力于教育、就业、交通、就医等事关民生项目的公共服务配套的不断完善。距离“阳光家园”不远处,是经营7年的罗阳迦勒鞋帮加工厂,每年光是工资就发出去100万元左右。厂内80多名工人,基本上是家庭妇女。“在家门口挣三千,也比在外面挣五千好。”蓝爱珍已经是厂里的熟练工,从6年前儿子上初中便开始在县城租房。而在整个泰顺城区、中心镇,共有来料加工点1388个,实现9.7万人在“家门口”就业。
在司前畲族镇,浙江利众竹木有限公司董事长严汉荣不仅将竹木生意做到了海外,还向下山群众敞开了大门。通过免费提供就业技能培训,让他们下山可就业,增收有门路,现有员工达385人。当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15年前的不足4010元,提高到16950元,实现了“翻两番”。
为有效解决山区群众看病难题,2003年至今,泰顺仅县级财政对医疗卫生支出6.55亿元,完成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中医院迁建工程等建设;计划再投入2.07亿元,推进县妇幼保健院建设、三魁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等工程。实现百姓的就近就医。
“随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在镇上生活更方便了,补助政策更让看病少花钱,读书不花钱。”司前畲族镇副镇长林华说,“一镇带三乡”不仅为司前带来人气,更带来集聚发展“红利”。去年,全镇项目建设资金达3亿,防洪堤工程、饮用水工程、垃圾中转站等配套设施项目建设齐头并进。而在泰顺全县,15年累计投入重点投资346亿元,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切实解决下山群众行路难、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
富得起——
农户下山产业上山
启动下山移民的15年间,泰顺生态搬迁带动7万农民迁往山下集聚安居,为生态腾挪出空间,实现4个行政村和317个自然村整村搬迁,35个自然村“自然”消亡。
“消亡”的村落,带来的是“复兴”的产业。为响应“农户下山,产业上山”的发展思路,率先下山的一批村民将“富业”瞄准了身后的绿水青山,养蜂、蔬果、茶叶以及中草药材等致富产业,让逃离大山后的村民找到了奔小康的“靠山”。
峰门徐宅村的严立超,在山下的峰门二期小区“安家”后,将创业的目光投向村民留下的高山密林。从2009年成立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至今,已拥有养殖基地19个,蜜蜂5000多箱。尤其是在省科技特派员、浙江大学教授汪自强的帮助下,申请认证、建立品牌,让严立超成了远近闻名的“蜂王”,年收入翻了10多倍,还带动300多户低收入农户增收。
而在距离徐宅村44公里外的罗阳镇南院社区育秀垟村,靠种菜“种”出了名气。当地塭垟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堂冰告诉记者,南院海拔在800米以上,过去以采石开矿为主业,自2012年以来家家户户都开始种植茭白,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产值1500多万元。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移民下山,百丈人因修水库往“山上走”。2001年,飞云湖村党支部书记赖兆裕从库区“羊大叔”改做“杨梅王”,所创立的兴林茶果专业合作社包括了杨梅、茶叶、脐橙等四季水果。“百丈地形气候杨梅成熟得早,只要勤快赚钱养家没问题。”赖兆裕说,有了县移民办的扶持鼓励,如今库周茶果面积达2000亩,村民中有八成都是果农。未来,他希望借助飞云湖生态旅游开发带动采摘游。
以一个领头人带动全村,一个合作社带动一批人,通过下山移民、分流安置走出大山困守,7万山民的命运,也因下山而改变。据泰顺县委农办(县农业局、县扶贫办)主任、局长周德黎介绍,作为国家级生态县和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截至2017年底,全县低收入农户仍有12260户22871人。因此,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以安居为前提的生态搬迁仍是重点工作之一。接下来,泰顺将同步推进以产业扶贫、来料加工、光伏小康、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扶贫在内的“扶贫六法”,开展精准帮扶。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郭乐燕 报道组 陈祥磊 张春月
淮北市开展“世界水日”宣传活动
“我市工业废水处理情况”专题询问23日举行
元氏县委书记郑巍带队视察指导县城建设
新审判大楼揭牌启用 柳南法院完成整体搬迁
九江市委市政府召开老干部经济形势通报会
念好下山移民“九字诀” 泰顺15年实现7万人口下山集聚
端午节期间泸州客运中心站共发送旅客近6万人次
文春方主持召开经开区2018年第19次工委会议
船舶违规夜航 岳阳海事首次开罚单
截至8时 丘海大道海瑞桥底南北双向积水30cm
我市共发送旅客375.5万人次
宣城2017年度农产品加工企业20强名单出炉
王安庞与右玉县领导干部座谈
向着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进发
桦南县举办益农信息社信息员培训班
市财政局(国资委)多举措积极参与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先行先试 走在前列争取为全国提供更多可以借鉴的嘉兴样板
老产业引入新技艺 薄意雕刻推动青田石雕焕发新活力
拾金不昧还失主 暖心传递正能量
四平市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运营监督体系建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