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翻拍上世纪60年代“神作”《文明的轨迹2》口碑炸裂


米诺斯文明,圣托里尼岛上的壁画。
巴尔米拉文明,牧师半身像。
约旦的佩特拉古墓。
1969年,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纪录片《文明的轨迹》,从艺术的角度讲述了欧洲的文明发展历程。
这部历时两年、跨越13个国家拍摄而成的纪录片,被称为“电视史上的里程碑”。节目在题材的选取、叙述的方式、背景乐的运用等方面为后来同类的纪录片建立了一个基准。
几十年过去,无论在技术还是表现方式上,现在的纪录片都有着更好的手段。特别是bbc的纪录片,更是层出不穷,在国内网友眼里,更是“神作”无数。但对bbc来说,无论多么精彩的节目,都无法撼动《文明的轨迹》的地位。所以,bbc于2015年启动新版《文明的轨迹》时,点燃了很多人内心的那团火,一向“毒舌”的英国《卫报》评论员,同样激动地为这个主意叫好:“这部纪录片的翻拍,不仅仅是向前作致敬,它还意味着夺回英国电视失落的荣耀。”
从2015年到2018年,新版《文明的轨迹》制作了两年多,今年3月正式播出。旧版的英文叫《civilisation(文明)》,新版的名字加了一个s(复数),叫《civilisations》,一般称它为《文明的轨迹2》。名字的变化意味着视野上的扩大,这部9集纪录片走出了欧洲,内容涵盖六个大陆、三十一个国家,由欧洲的文明史变为人类的文明史。
其中当然有中国的内容,三星堆和兵马俑。《文明的轨迹》播出时,这两处遗迹尚未发现,现在,它们已经震惊世界。
真心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纪录片,目前,《文明的轨迹2》已经播出8集,在豆瓣评分9.4分,比前作《文明的轨迹》还高(9.3分)。
新技术和新视野
对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人来说,《文明的轨迹》意义在于,他们可以在彩色电视荧屏上看到伟大的艺术品,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大作。
这部纪录片引发轰动,当时很多观众记住了历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的解说,他穿着一身考究的毛呢西装外套,在荧屏前向观众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艺术和文明的故事。深入浅出的观点和动人的画面、音乐,让人陶醉在艺术世界里。
观众中有一个人叫托尼·霍尔,当时他18岁,《文明的轨迹》点燃了他对文化的最初兴趣。现在,托尼·霍尔已经是bbc的台长,他认为,作为全球最大的广播公司,bbc理应在当代肩负起传播艺术的使命——2014年3月,他正式提出翻拍《文明的轨迹》。
2015年底,bbc宣布启动《文明的轨迹2》拍摄计划。除了技术,新篇章最大的改变是视野。《文明的轨迹》讲述的是西欧文明发展历程,而且在内容上全部由肯尼斯·克拉克负责(节目中有一个小标题:肯尼斯·克拉克的个人见解)。到了《文明的轨迹2》,不仅内容扩大到了六大洲,主持人也由3位学者共同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教授西蒙·沙马,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尼日利亚裔英国历史学家大卫·奥路索加。
9集纪录片中,西蒙·沙马担任5集的主持人,带领观众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绘画到当代艺术家基弗的工作室。其余两位各自担任2集的主讲,大卫·奥路索加将深入其擅长的帝国与军事史领域,阐述全球文明的关系以及文明的进程。作为古典学界杰出的公众人物,玛丽·比尔德将为观众们带来艺术及其与宗教方面的思考,除了古希腊与罗马之外,她还会涉猎中国、印度和墨西哥题材的艺术故事。

懂法律不受屈 妇女维权意识强
扬州市民兵调整改革试点成果观摩活动在高邮举办
"二人转"组合流窜多地入室盗窃 民警追踪抓现行
吉林省第六次见义勇为表彰大会在长春召开 隆重表彰120名见义勇为人员
我市各区市县将掀起环保行动风暴
BBC翻拍上世纪60年代“神作”《文明的轨迹2》口碑炸裂
打空车标拒载将受重罚
合江:荔枝翠果枝头笑 脱贫奔康劲头足
宝鸡市两年新建农村公路8856公里
齐心协力办人民满意教育
阳春市:切实抓好水环境治理
巴中市实验小学开展教师素质拓展活动
沙区食品安全快检服务向市民免费开放
左怀理前往丹州街道办检查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关于2018年清明节放假安排的通知
全省少年乒乓球精英赛落幕 十堰小将斩获1银2铜
荆州今年将建30家户外职工爱心驿站温暖户外职工
尔肯江·吐拉洪到黄梅调研群团改革和宗教工作
咸宁这项便民服务暖人心不动产权证免费寄到家
高新区1个街道8个社区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创业型街道、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