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辉映” 名城建设展现实模样

    本报记者 石默然
    最美扬州,烟花三月。再过几天,第17届“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将拉开帷幕。460万扬州人将以开放、包容、创新的心胸和气度,迎接八方来宾。“Find China in Yangzhou!”千年古城扬州向世界展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实模样。
    组团式均衡发展,勾勒现代化大扬州的崭新格局
    近年来,扬州市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着力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扬州在推进古城保护与利用的同时,大力推进新城建设与老城的改造与更新、新城的开发与建设,推进古城、老城与新城共同发展、联动发展。
    古城,文化是优势,但功能有所欠缺。古城、古运河与瘦西湖,是扬州历史文化的象征和骄傲,也一度成为城市东西沟通的阻隔和障碍。市委、市政府以迎接扬州建城2500周年、承办2018年省运会和省园博会为契机,坚持“开城先开路”,穿过瘦西湖底建起了瘦西湖隧道,大力推进文昌路东西延伸、瘦西湖路改造、新万福路、杨柳青路、沿湖大道、邗江南路等一批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的重大交通工程,加快建设城市南部快速通道、金湾路工程等,城市发展从瘦西湖时代走向了邵伯湖、高邮湖时代,“东水西山一路连、南江北湖一河牵”的城市格局已经形成。
    古城、老城与新城,在发展中呈现出不均衡性。曾几何时,群众戏称“西区富人区,东区老人区,北区刚需区,南区工业区”,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扬州城市发展的现实:扬州西区开发比较早,环境相对比较成熟,房价比较高;东部老城区尽管地理位置好,但配套条件差,居住的主要是老年人;北区拆迁安置小区比较多;而南区是传统的工业区,住房年代比较久远,居住条件比较差。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在按照小地块、渐进式的思路推进古城保护利用和有机更新、持续提升完善西区新城、着力打造江广融合区核心区的同时,着力补齐城市发展短板,城市各板块呈现出竞相发展、均衡发展的势头。
    古城是扬州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近年来,扬州以片区为单位,按照“小街小巷、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市民市井”的原则,以小地块、渐进式的思路,审慎推进古城的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在保持东关街肌理和特色的基础上,逐步迁出原住居民,对老街建筑和街巷进行保护性修复。继东关街之后,相继对丁家湾、南河下、仁丰里、国庆路等老街实施了保护性改造,古街呈现出“老街道、老字号、老味道”的特色。
    东南片区承载了扬州城市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记忆,也是扬州城市的生态短板、民生短板、城市建设和管理短板。去年,市委、市政府启动把东南片区更新与改造作为“城市双修”的先发工程与示范工程,打响了一场城建大会战。而今,片区改造各项工程正如火如荼展开,扬州城市安全的心腹大患扬农集团生产基地已经启动搬迁,生产车间将于2019年全部搬出市区;七里河改造一期工程即将收尾,一河活水清水将取代一潭死水臭水;七里河公园全面开工,大学南路即将启动建设……一盘东南片区改造开发的好棋正徐徐铺开。
    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江广融合区域成为扬州城新的地理中心。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于2013年11月要求新城西区党工委、管委会挥师东进,在广陵新城东侧、江都城区西侧组建81平方公里的生态科技新城。市委、市政府把生态科技新城作为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的先行区、扬州城市未来接力发展的“家底子”,出于对自然、对子孙、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要求生态科技新城“五年之内不得开发房地产”。如今,生态科技新城把“三拆三整治”作为主要任务,已累计拆迁拆违200多万平方米,先后建成廖家沟城市中央公园、马可波罗花世界、1912小镇、马场创业街等一系列功能性设施,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智慧新城已初具雏形。
    房价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如今扬州已经没有“价格洼地”。哪儿的房子好?很多扬州人感觉哪儿都不错,患上了“选择烦恼症”。
    “半城公园半城书”,展现扬州城独特的性格与气质
    夜幕低垂,在热闹的东关街一隅,街南书屋24小时城市书房内人头攒动。拿出“黄金地段”建设“文化地标”,是扬州城市建设的一个新亮点、新特色。 
    “腹有诗书气自华”,扬州人历来爱读书。为此,市委、市政府建设了全国一流的图书馆、文化馆,并把书店建设作为宜居社区建设的六大要素之一。针对图书馆地处西区,市民往返不便的实际,扬州拿出城市最繁华、交通最方便、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建成了近20个“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书房。城市书房灯光长明,市区弥漫着厚重的文化味道,浸润在一片书香里,整个城市充满了希望。 
    文化是扬州之魂,生态则是扬州之基。今年2月27日,新华社刊发稿件《三年长出十个瘦西湖,扬州人为何青睐建公园?》。文章说,扬州实施城市公园体系建设,新建公园总占地面积超过11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瘦西湖核心景区的面积。记者深情点赞:如果说园林曾是古城扬州的标志,公园则是现代扬州的标配。
    三湾公司总经理蒋东原来长期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作,当初看到市委、市政府把城市最美丽、最金贵,被很多城市用来建设CBD的地块拿出来建公园,觉得有些“惋惜”。但是,看到公园建成后,市民三五成群、携家带口前来,一片欢声笑语,“作为建设者,那时,真的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一座座星罗棋布的公园,成为城市最靓丽的风景。而今,覆盖城乡、均衡分布的绿色公共开放空间正成为党委、政府为市民创造的直接的健康财富,成为锚固城市形态、重塑城市格局的历史性工程,成为年轻一代的重要成长记忆和留给子孙后代的永久性绿色财富。
    随着城市公园和城市书房建设的推进,扬州初步形成了“半城公园半城书”的城市格局,花香与书香相得益彰。到家门口的公园休憩健身、到家门口的书房读书看报,已成为扬州市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城市公园和城市书房,不仅增强了扬州人的体格与体质,而且正悄然改变着一座城市的性格与气质。
    永恒的城市经典——当代扬州人建设名城的历史担当
    今天,扬州城市发展已经达到一个能级,到了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阶段,今后必须聚焦重要区域、重点部位,精心打磨,精工细作。今后我们还将迎来2018年省运会、省园博会和2021年世界园博会三大盛会,届时扬州将以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有哪些东西能够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给人震撼?塑造精品、打造经典,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具备的历史自觉和时代担当。
    永恒的城市经典是一座城市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的集中体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奥林匹克公园,杭州的西湖区域,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就像集中展示城市的一个窗口,传达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精神气质和品味追求,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世人评说。经过几百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精心规划建设,瘦西湖景区及以此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控制区域,已经成为外界公认的“江苏最美的地方”,也是业界公认的中国城市规划的一个典范,可以说已经成为扬州永恒的城市经典。
    顺发展大势而为之。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提出,在以三湾湿地公园为核心的周边区域、以万福大桥为中心的“七河八岛”区域、以江都水利枢纽为重点的“三河六岸”区域打造新的永恒的城市经典。
    经典首先源自精品。横卧在廖家沟之上的万福大桥,是世界上首座双层自锚式悬索塔楼景观桥,其“双塔”设计独特新颖,融现代美与古典美于一体,体现了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地域特色,建成后很快成为扬州摄影爱好者镜头里的热门素材,成为扬州城市的新地标。三湾公园内的剪影桥,在设计中巧妙地融入了扬州民间的剪纸和拉花元素,成功用现代材质和工艺演绎了扬州民间艺术,已经成为古运河上一景,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站在江都仙女庙大桥上眺望芒稻河东岸,这里金湾河、芒稻河、新通扬运河三条河流汇聚,沿河绿化、水岸相映成景,江都水利枢纽绿树成荫;“苏中第一高楼”金奥中心拔地而起,长青大酒店、金鹰新城市中心遥相呼应,未来还有“龙川之帆”“龙川之花”“龙川之窗”“江淮之眼”,生态美与现代美交相辉映,一个城市经典已初具雏形。
    随着一个个工程的顺利推进,人们欣喜地看到,当代扬州人正用绣花的功夫、琢玉的技艺,将永恒的城市经典从蓝图变为现实,向历史、向时代交上一份高分答卷。
    “文明有礼二十四条”——文明城市建设靠大家 
    在家吃多少盛多少,不剩菜剩饭;在外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打包;长者先动筷;夹菜用公筷;烟头不落地;不穿睡衣拖鞋上街……今年2月2日,随着扬州“文明有礼二十四条”正式发布,一股做文明人、建文明城的热潮在扬州全市掀起。
    有了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近年来,扬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人,在全市深入开展学习、争做“扬州好人”活动,倡导市民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善待家人、善待他人、善待客人,一批“好人馆”“好人廊”“好人墙”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36万余人,2015年12月以来实施志愿服务活动3万多项。
    去年9月,全省城市治理与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扬州召开,与会者对扬州城市井井有条的管理竖起了大拇指。点赞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长效化,2013年以来持续开展“三有三清”(有序行车、有序候车、有序停车、清洁之城、清爽之城、清静之城)综合治理行动,向脏乱差宣战,向不文明行为告别;2015年每两个月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主持召开一次的文明城市建设点评会,现场曝光发现的问题,让与会者如坐针毡、面红耳赤;今年又以迎接省运会、省园博会为契机,开展了一场以“三路一环”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对一些有碍观瞻的城市外立面进行改造,对一些影响城市安全的广告店招进行拆除,一些长期影响市容的城市“钉子”被拔除,一些与周边环境严重不匹配的“疮疤”被修复,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据观察,“文明有礼二十四条”公布以来,扬州街头已基本看不到穿睡衣拖鞋的人,饭店里的剩饭剩菜也明显减少。小小的“二十四条”,正悄然改变着一座城市。
    今年1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参加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扬州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把人们心目中的扬州建设好,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近日在扬州调研时进一步勉励扬州“加快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这为扬州城市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代,扬州人正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用国际标准、世界眼光,奋力打造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

殡葬服务单位开设祭悼预约代祭服务市民政局推出多项便民措施
东安县井头圩中心小学: “人车分流”为师生安全保驾护航
荔湾区开展新春走访慰问老干部
天台苍山产业集聚区建设如火如荼
中国工商银行个人质押贷款
“古今辉映” 名城建设展现实模样
临清小品获全国曲艺大展银奖
黄岩区上郑乡下郑村饮用水引水工程实施方案通过评审
示范园区圆满完成村居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
艺术节闭幕式大戏《老支书》首次舞台呈现
结对帮扶用真情 爱心捐款暖人心
韩庄镇用实际行动致敬建军节
南充城建|西华大道双向通车 市民不再堵得慌
市交旅集团工会举办“三八”妇女节艺术插花活动
上海消防开展实战化拉动演练
省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督查组来池
邵阳文明上网志愿服务队倡导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不折不扣全面落实深化改革各项部署
省教育厅发布方案:9月起专项治理幼儿园“小学化”
市民政局:市民政局慰问贫困老人 真情帮扶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