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方言,缘何变得陌生?

用方言编成的故事你听过多少?用方言吟唱的童谣是否还留在记忆深处?不久前,由柯桥日报新媒体制作的柯桥方言大测试在朋友圈流传,近8万人参与了测试。一次方言测试,许多人在觉得它新鲜有趣好玩的同时,却也被测试题难倒了。人们不由惊讶,那些常常挂在嘴边的方言,为何一下子变得这样陌生?
绍兴方言,在地方方言中颇具特色。特别是在绍剧、越剧、童谣、莲花落等地方戏曲中,绍兴方言构成了其语言的基础。其中,越剧更是驰名海内外,影响力不言而喻。由此可见,方言在传播地域文化的过程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眼下,当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多地使用普通话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方言呢?
董百根在教孩子念童谣。
方言测试难倒一片
“随绍绍哉”、“那个套”,当记者点开柯桥方言大测试时,一些音译过来的绍兴话映入眼帘,照字跟读,既觉得亲切,也觉得有趣。
早在记者答测试题之前,朋友圈已有不少人参与测试,得满分者洋洋得意,不及格者垂头丧气,更有人直呼听不懂,当然也有自称“专家”的,觉得测试题中录制的方言发音不标准,各种议论,不一而足。记者在测试中有了前车之鉴,答题时也小心翼翼,可还是与满分无缘,只得到80分。
“原来方言还能拿来考试,真好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方言大测试主要收集了柯桥区16个镇街的方言,录成音频,以选择题的形式,让人选择对应的意思。录制的内容都为人们平常听到的方言,内容丰富有趣,答题过程更是让人忍俊不禁。而这16个镇街的方言虽大同小异,但是发音还是有细微的差别,不由让人感慨,绍兴方言之丰富,的确称得上是十里不同音。
据制作团队成员之一的章哲农介绍,时值开学之际,他们考虑做一次测试。什么样的测试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呢?他们便想到了方言。“方言接地气,人们日常都有接触,做成测试,大家觉得这种形式有趣,参与的人一定会多。”章哲农告诉记者,看似简单的测试,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为了做这一次测试,他们花了不少心思。“我们不仅前往各个镇街录制方言,而且择取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方言,推出之前,内部又做了几次测试,确定可行之后,才进行推广。”
“最终效果还不错。”章哲农很满意这次成果。但从测试的结果来看,地道的绍兴人似乎变得“稀有”了。
近年来,这样的方言测试,并不罕见。此前,诸暨、上虞等地都有过类似的测试。但测试的结果一样让人觉得意外,明明很简单的测试题,为何就答不上来了?有些人甚至还戏称自己是外国人,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当一种语言,不再成为日常性用语时,人们关于该种语言的记忆便会慢慢丢失,当再想去使用的时候,便觉得陌生了。有些时候,话在嘴边却说不出来,这和提笔忘字是同一个道理。”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王敏红对方言颇有研究,她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我们周围语言环境的改变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于这次测试,王敏红也在朋友圈看到了,并尝试了一番。在她看来,这样的测试非常有意义。“有这么多人关注,说明大家对于方言还是很有感情的。我觉得,绍兴方言是很有韵味的,能够表达普通话所无法表达的味道,比如老酒咪咪,这样的陶醉之情,只有方言可以表述出来,普通话却做不到。”王敏红说。
当下,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大,很多来绍工作的外来员工,为了融入本地文化,也会学习绍兴方言,但发音往往不准确,有时候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来绍打工已有一年的周琪住在一个周围多是老年人的院子里,他说他这样做是为了便于和老人们学说绍兴话,他还特意买了一本《绍兴方言》,但有时候一开口,还是让人感觉很怪异。“我知道他们在笑我。”周琪挠挠头说道。
方言使用正在下降
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语言为现实需要服务。有人学说绍兴话,有人学说普通话。
“普通话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发挥作用,从北自南,普通话的推广,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这是方言所无法替代的。”在王敏红看来,方言使用的下降是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正如其所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活动的区域扩大,接触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方言的使用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莫红霞,更是有针对性地把方言衰退的趋势概括为3个原因:主观愿望、现实环境和生存条件。“城市化初期,方言的使用是内外有别的,即对外使用普通话,家庭内部仍使用方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的代际更迭,方言的衰退趋势便开始由外而内,年轻人口使用方言的主观愿望日渐淡薄,他们开始放弃方言的学习,忽视方言的使用,选择接受普通话教育,对内对外都使用普通话,导致再下一代只能说普通话,方言的消亡就开始发生了。”
“我们学校没有专门的方言教学。”“我们没有设置方言的兴趣课程。”记者在采访各所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时,听到的多是这样的回答。方言兴趣教学进入学校的尝试在绍兴并不多,孩子有机会接触方言,主要是在和长辈相处的时候。在部分家长看来,孩子会不会讲方言,影响并不是很大。更有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学习方言会影响普通话的发音,这也是促使家庭成员都讲普通话的一个原因。甚至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为了便于与孙辈交流,增进感情,也开始学习和使用普通话。
“其实方言我们都会说,只是现在工作生活中很少讲而已。”在参加测试时,30岁的绍兴人谢国兵这样说。
“现在周围都很少有人讲绍兴话了,只有回家后和爷爷奶奶交流时才能听到。”从事外贸工作的章江岭告诉记者,家在越城区皋埠镇的她,因为工作原因在柯桥区租了单身公寓,平时交流以普通话和英语为主。
其实不难看出,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学好普通话已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必需,甚至于原本处于第一语言位置的方言,已经排在第二、第三甚至更靠后的位置。
但还是有不少老人,对方言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普通话是工作需要,但方言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是一种地域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徐文长故事”代表性传承人吴传来爱好给别人讲故事,而他讲故事的时候,采用的都是绍兴方言。“方言走到哪里,都透着一股子热乎劲,听着亲切。”
但有一次,却让吴传来犯了难。“那次,钱江晚报的记者采访我,已经是傍晚时分,要我讲一则徐文长的故事。故事里面,徐文长作的一首诗用的是绍兴方言,但记者却听不懂。我用普通话解释了好久,总算把故事给讲明白了。方言就是这样,有些时候,一个字就能蕴含很多意思,很精妙,别的词替代不了。”这次接受采访虽然耽误了吴传来吃晚饭,但他还是很开心,口口相传的绍兴故事,需要人去传承。
2014年11月,绍兴童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吴传来受绍兴市非遗中心邀请,编写《绍兴童谣》。自2016年到现在,一编就是两年。他把绍兴的童谣分门别类,系统性地解读绍兴童谣。这本书的编写成功,对于绍兴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意义重大。
秋瑾小学的学生在大禹陵表演童谣。
方言保护迫在眉睫
“保护童谣也就是保护方言,因为童谣多是用方言写成的。”吴传来告诉记者,这两年来,他不断地从书本中,从周围朋友中收集整理童谣,加上他早年从长辈们那里听来的童谣,都编入了书里。“这两年是我再学习的过程,虽然我今年75岁了,但有时候听到周围和我年纪差不多的老人说方言时,我还是觉得新鲜。因为有些方言,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了。这也说明,我们的方言在消失,方言的保护要提上日程。”
和吴传来一样在收集童谣的,还有柯桥区福全街道的董百根。现年76岁的他,是绍兴童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截至目前,他陆陆续续收集到的童谣已有近300首。今年暑假,是他较忙碌的一个暑假,福全街道几个村的文化礼堂里,他多次受邀进行童谣教学。“每一次教学,家长和孩子都算上,有四五十人。对于童谣,家长们觉得亲切,孩子们也很喜欢。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纠正孩子们的发音,努力让他们学会说地道的绍兴话。”董百根说。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柯桥区秋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俞轶勤,与董百根合作编写教材,还开设了童谣课程,该课程已被评为柯桥区精品课程。
“现在的小朋友很少有说方言的机会,大都是会听不太会说。童谣的教学,让小朋友们认识到了原来绍兴还有这样有趣的语言,参与进来时很有亲切感和新鲜感。”如今,一有机会,俞轶勤就会组织孩子们去一些文化礼堂和景区参加童谣教学成果展示活动。“记得有一次去大禹陵,我们在表演童谣,一个船老大过来听,一开始他有点害羞,后来受邀和我们一起表演童谣。那一次,小朋友们认识到,还能用童谣进行交流。现在孩子的第一语言就是普通话,其实方言应该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培养,教学童谣,就是在现有的语言体系中留下一点方言的印记。兴趣,会引导孩子们了解关注方言。”
在绍兴方言的保护上,王敏红所持的态度是比较乐观的。“绍兴的方言可能会有变化,但是不会消失,那是因为绍兴有着鲜活并富有生命力的地域文化。”
学习方言会不会对学习普通话有冲击?王敏红认为:“小孩子语言掌握能力很强,方言并不会给普通话教学带来困扰。”
在谈及方言保护时,莫红霞也认为,方言是人们对于地方文化的一种认同。“这份认同,让我们对于方言抱有很深的情感,无论是‘他乡遇故知’还是‘近乡情更怯’,一口乡音,总是让人倍感亲切。”
事实上,如何科学地保护方言,一直是学界探究的问题。“随着地方方言衰退趋势的加剧,2015年我国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方言保护是题中之义。”莫红霞表示,方言的保护已迫在眉睫。“目前,学术界对方言的保护措施常见的有3种:通过田野调查建立有声数据库、编写方言词典、描绘方言地图。方言的保护与记录在实际操作上还存在许多具体困难,一些方言想再进入日常生活几乎不太可能。鉴于此,在传统‘口耳相传’的小规模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外,依托网络面向社会开放方言声音采集不失为一种现代、高效的尝试,人工智能与语言学学科的交叉应用(如2017年美国科学家提出的‘语音罗塞塔方案’复制濒危语言)也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即时评
绍兴话,讲起来!
记者 徐霞鸿
方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呈现出独特的地域风采。
绍兴方言的“断代危机”,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10年前,或者更早之前,绍兴孩子不会讲“土话”的现象已经出现了。有关保护绍兴方言的呼吁,也不绝于耳。
已故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曾指出,越谚能够长期流行于越中的重要条件是:创造这些语言的人来自越中历史社会上的各个阶层,他们根据自己所属阶层的观点和利益,把各种原来需要用许多语言才能表达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编制为方言词汇和方言谚语,把复杂的语言精炼成为人人都能理解、都能传播的俗言俚语。
绍兴方言因其独特性,早在清代就已经引起语言工作者的关注。康熙年间,有毛奇龄的《越语肯綮录》。乾隆年间,有茹敦和的《越言释》。光绪年间,有范寅的《越谚》。其中,尤以《越谚》为“分类考释派”代表作。此后,研究绍兴方言的著作,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方言是融入一个城市的极好工具。只有让绍兴话讲起来,才能延续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找到认可这个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保持市民对于这座城市文化的认同。
用绍兴方言演唱的莲花落,是学习绍兴话的一把钥匙。如果你能把莲花落听懂了,一般绍兴方言也基本难不倒你了。此外,要听懂会说绍兴话,关键还是需要一个语言环境,即多用绍兴话与绍兴人交流。

大石桥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优化营商环境见实效
市打传领导小组召开全市打击传销工作会议
泗县第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筹备工作会议召开
板樟山新增隧道工程动工 原有隧道通行暂不受影响
6个公共充电桩站点建成投用 市民可申请在家门口安装充电桩
绍兴方言,缘何变得陌生?
湖州青瓷四系"茶"字罍参加浙江省博物馆评选活动
2018年周口市“全民健身日”沈丘分会场开幕
开封市人才巡回帮扶服务团队助推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启动仪式举行发挥人才优势 助推脱贫攻坚
花山区:锦旗送给贴心人
永州新增3处省级湿地公园试点
市科技局赴慈湖高新区开展科技政策宣讲
邵阳市6500余个关工委组织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洽川景区周末上演《莘国鼓宴》
省国土资源厅来磁县初审省级“矿山公园”创建工作
江北大道龙池段路面沥青铺设完毕
石首市《关于在全市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告》
岳阳市青少年纪念抗战胜利73周年活动启动
锦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召开全市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新闻发布会
诚实守信、回馈社会的中国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