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李发锁新著《围困长春》获专家和读者好评


(左起)徐忠志、李发锁、董伟、白烨、李鸣生、李成言在读者分享会上
李发锁纪实作品《围困长春》首发
本报讯 4月8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主办的“真实即力量——李发锁纪实作品《围困长春》读者分享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董伟,评论家白烨、徐忠志、李成言,作家李鸣生和本书作者李发锁等参加活动。
《围困长春》是李发锁历时5年创作的长篇纪实作品,共40章、50余万字,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作品围绕解放战争时期长春战役的发生、发展、胜利的全过程展开叙述。李发锁说,为了写这部书,他查阅了2000多万字的资料、档案、典籍,还到当年的战场、山沟去实地考察,希望能够还原这一场战役的真相,抵达历史的真实。
与会专家表示,关于“围困长春”这场战役,可谓众说纷纭,但很多看法是缺乏事实根据的。李发锁通过查阅文献、实地采访,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并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剖析和书写历史,理清诸多臆断,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现了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在作品中,李发锁的笔墨没有仅仅停留在战争的现场,而是深入分析战争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不同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战争走向的重要影响。作家秉笔直书,在作品中既写了胜利与成功,又写了失败与挫折,尤其对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做到直言不讳,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场,作家善于抓住核心事件、核心线索,对主要人物进行多侧面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作品 考据5年《围困长春》还原历史真相
一部还原解放战争时期长春战役真相的长篇纪实作品《围困长春》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并于8日在涵芬楼书店举行读者分享会。本书围绕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主要战役与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围困长春战役的发生发展、胜利的全过程展开叙述。作者李发锁查阅2000多万字的资料、档案、典籍,耗时5年,秉笔直书,正本清源,多视角、全方位展现了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
1948年,面对长春“坚冠全国”的防御工事,毛泽东批准林彪对长春采取“久困长围”方针,实行军事围困、经济封锁、政治瓦解三管齐下,尤其在“食口”包袱争夺上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攻守双方和老百姓均付出惨重代价。当年10月,郑洞国率部投诚,长春即克,不足一月后,东北全境解放。对于围困长春这场战役,作者既写了胜利与成功,也写了失败与挫折,尤其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例如林彪、李作鹏、邱会作等,直言不讳,功就是功,过就是过,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剖析书写历史,理清诸多臆断,还原了70年前这场惊心动魄的长春战役的真相。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为本书作序,评价其为“一部纵论战略与战术 艺术的绝唱之作!”
作者李发锁笔名凡槊,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长春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之前著有《动迁》《官司》等6部长篇小说,曾获多种文学奖项。谈到为何此次想到要创作这样一部纪实作品时,李发锁表示:几十年来围绕围困长春这桩历史事件,颠来倒去有若干说法,甚至有些严重曲解了历史真相。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作家,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与义务还原历史真相,厘清大是大非;而且大力弘扬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奋斗精神及为民初心,对当前反腐倡廉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围困长春》读者分享会现场,与会专家和作者认真倾听读者意见
长篇纪实作品《围困长春》出版
史竞男
一部还原解放战争时期长春战役真相的长篇纪实作品《围困长春》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该书共40章、50余万字,围绕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主要战役与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围困长春战役的发生、发展、胜利的全过程展开叙述。
该书作者、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发锁说,为写作此书,他查阅了2000多万字的资料、档案、典籍,耗时五年,力图多视角、全方位展现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
8日在京举行的该书发布会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北京大学教授李成言等专家表示,对于围困长春这场战役,作者既写了胜利与成功,又写了失败与挫折,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剖析书写历史,理清诸多臆断,全景式还原了70年前这场惊心动魄的长春战役的真相,让尘封多年的历史得以真实重现。
李发锁:关于“围困长春”,我有责任还原历史真相
舒晋瑜
曾任长春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的李发锁,写起小说来居然比讲话稿更专业。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十年内六部长篇小说,三部正在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李发锁谦虚地表示,是因为调到人大常委会比较“清闲”。可是谁都知道,写作这件事,多少是需要一些天赋的。李发锁小说写得轻松潇洒,但是到了《围困长春》,却写得苦不堪言。
长春围困战是国共双方在一座城市争夺时间最长、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七十余年来,围绕围困长春战役有若干似是而非的说法,是中国革命战争与军事史上一桩重大历史事件,海内外关注。而历史军事题材作品浩如烟海,单就东北三年解放战争而言,就有若干脍炙人口的作品,有的还搬上银幕和荧屏。怎么写?
“首先是把握良心底线,还原历史真相。什么最有生命力?真实。真实不仅是力量的基本内核,也是纪实文学作家道德修养的底线。还原70年前惊心动魄的长春战役真相,理清后来诸多诡异的臆断与反复颠倒的种种说法,唯一的武器与途径,只有实事求是。”李发锁说,寻找真相太不容易了。面对两千多万字的资料、档案、典籍,有的不是看一遍两遍就能弄明白。整理的笔记、索引等,几乎等于书稿一样多。他还跑到当年的战场、山沟去实地考察。五年下来,他最深切的感受是,与其说创作纪实文学是脑力劳动,不如说是体力劳动。
真正弄清历史真相,靠原始档案资料说话,要用国共双方的档案资料,尤其是失败的敌方原始文件(例如郑洞国签发的文件,国民党的原始会议记录)。《围困长春》中重要的历史事实都要有可靠出处依据。国防大学教授、军事专家戴旭因此认为,《围困长春》集档案、文献、回忆、著述等综合研究成果之大成,是一部同时兼有史实、思想、理论及文学价值的不可多得之上乘力作。
中华读书报:写作《围困长春》有何契机吗?
李发锁:围困长春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历史体载,可以说形成了一桩历史“公案”。几十年来,围绕这桩历史重大事件,颠来倒去有若干说法,严重曲解了历史真相,质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进而否定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作为一个4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曾经的解放军一员、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作家,我认为有责任与义务还原历史真相,理清大是大非。我是怀着恼怒与忧郁,钻进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室两千余万字的史料、资料、书刊中寻求答案的。
中华读书报:从小说到纪实,《围困长春》对您来说应该是个挑战吧?
李发锁:整整耗费了五年时间,包括写之前收集资料,写了三年,初稿完成后审查与无数次修改。中间经历了若干次挫折的灰心、失望、痛苦,甚至因为档案中的防腐剂导致呼吸道疾病……是书里的人物鼓舞着我,总算坚持下来了。
中华读书报:如何评价长春围困战役?
李发锁:长春围困战作为一场局部战役,关系到整个东北战局、甚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走向。除非不想赢得解放全中国人民的胜利,否则必须按战争规律与法则进行。长春围困战(亦称困饿战)是根据当时敌我双方态势,唯一可以采取的正确战略及战术措施,符合战争的规律与法则。
围困长春不是一个孤立的战役,而是东北解放战争一个大战略。对国共双方领袖战略策略、对将帅们的战术研究,是本书的第一重要任务。同时,局部的围困长春战役,又是东北解放战争的一个“眼”,着力弄清似是而非的说法,还原历史真相,是本书写作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中华读书报:在同类题材中,您的书写有何特殊的价值?
李发锁:我是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剖析书写历史。
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要的不是军事,而是经济、政治、社会实力的综合反映与比拼。写这本书我吸收了两个人的作法。一是以《万历十五年》闻名于世的历史学家黄仁宇的影响;二是美国人胡素珊(音译)《中国的内战》的经验。他们写国共战争都几乎没有写军事战役,而是全面深刻剖析国共双方政治、战略、精神、政策的对决,从中找出国共战争的深层社会原因及决定战争胜负的规律。从这种大历史观出发,我对东北解放战争,尤其是围绕长春战役的深层社会原因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的历史还原,受到了国防大学教授、党史专家肖甡,军事专家戴旭的充分肯定。
中华读书报:我注意到您尤其注重分析人物性格。
李发锁:战争是人类暴力行为的极致。诡异历史事件与扣人心弦的战争场景会让人们眼花缭乱,如果笔墨仅限于此,就浪费了纪实文学这种文体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围困长春》的叙述中,我不仅仅限于写出战役的经过场景及将帅们决策行为,而且要写出为什么这样决策而不是那样决策?做出这种决策的心理因素是什么?性格对于决策的影响何在?以及影响性格形成的个人经历及社会影响。写作过程使我体会到,这是增强作品深度的有效方式,是纪实文学这种文体独有的魅力。
中华读书报:请您详细谈谈“大历史观”在《围困长春》一书中是如何体现的?
李发锁:《围困长春》叙述剖析了国共两方不同的土改方针、俘虏政策、兵役制度、组织架构对战争走向的深刻影响。
人类有史以来不完全统计发生战争14513次。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用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是“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打倒了国民党,使中国结束了多年的军阀混战,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局面,为中国人民赢得了70年的和平。
战争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是利益争夺的最暴力形式,更是领袖们战略与策略的角力与争斗。将东北解放战争及围困长春战役,置于当时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复杂局面之中演义与剖析,把局部战役放到世界大格局之中进行战略与策略的叙述。
中华读书报:我发现在叙述中,您会不时地发表议论。
李发锁:这些议论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在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的。这种议论可能对,也可能不对,但我就是当个耙子也要拿出来。如果只把事实拿出来,没有议论和思想,和考证学术差不多。必须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把自己的思想交出来和读者交流。
中华读书报:那么,在写作中,您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李发锁:长春战役为什么围而不攻,如何进行围困;国共双方在“食口”包袱这个焦点上如何激烈争夺,在老百姓的“食口”上,国共双方分别采取了什么不同政策;争夺战中有多少老百姓被饿死,饿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都在书中给出了答案。
另外,围困长春对南下锦榆线作战的牵制及影响;国共双方统帅与 将领对长春攻守的不同策略比拼;长春守军瓦解(含60军起义,新7军投诚)之内幕;长春战役胜利对加快东北全境解放的推动作用,也在书里有详细的解释。
国共双方统帅毛泽东与蒋介石,将领林彪、罗荣恒、肖劲光与杜聿明、陈诚、郑洞国等不同战略与战术决策的原因分析,以及不同的思想、性格、胸怀,对决策形成的深刻影响。我认为,我把长春战役写清楚了。
中华读书报:您是如何评价“变化”了的历史人物?您是怎样的写作态度?
李发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摒弃历史虚无主义与实用主义。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运动的、发展的。不能因为历史人物后来出了问题而文过饰非,要怀着虔诚态度尊重历史。毕竟那是我党我军那段光荣历史的代表人物,因为我们无法割断那段历史。
在表现手法上,我秉笔直书,有勇气直言不讳、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影响。有功即写功,有过即写过,既要写胜利与成功,又要写失败与教训。唯要靠证据支撑观点,靠原始档案资料说话。
中华读书报:您特别有问题意识,总是喜欢探寻“为什么”。
李发锁:写作有深度的作品,必须不断的找到事物背后的“为什么”。仅仅写清历史人物决策过程,弄清楚历史真相,只是完成了纪实人物的第一步。大历史观要求,不仅要记录第一步,更要剖析为什么有这第一步。历史人物的心理、性格对决策行为有什么影响与作用。这是第二步。第三步则要剖析历史人物为什么形成那样的心理与性格,他出生及生长境对其心理与性格有何影响。
中华读书报:短短三年间,貌似强大的国民党被共产党打倒了。您在书中也给出了答案,能否简单概括一下?
李发锁: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无论多少条,最根本的原因一定在于人心向背,古今中外战争皆无例外。强大美国扶持的国民党迅速垮台原因,一直是史学家兴趣盎然的研究课题。一是违背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经过八年惨烈抗战,四万万百姓最强烈愿望是过没有战争的和平日子。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点燃了内战之火,将人民再次推向了流血和死亡的战争境地。二是真假土改决定民心向背。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获得了90%的农民群众的支持,蒋介石不是没有看到土地对民心的极端重要,但怕触动与动摇国民党统治的阶级基础,而未真正实行土改。待他到台湾后真正实行土改,已经“悔之晚矣”。三是国民党从内到外的腐败,是使其丢掉民心重要原因。从国民党集团阶级根源上剖析,蒋介石代表的中央政府及中央军队,正如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言,不过是“另一个军阀”。他与其他大小军阀均有各自根本利益的矛盾冲突。虽然貌似强大,但已经分崩离析。而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则无个人利益与财产。力量虽然小,却形成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四是蒋介石骨子里独裁统治的终生目标追求,不仅使其失掉了普通民众,而且失掉了各阶层社会精英的民心。最明显的是千方百计削弱非其族类的东北军、滇军等杂牌(非黄埔)的力量,这却给毛泽东实行统一战线提供了良机。

东莞将出台新办法 从取得土地到获施工许可最快26个工作日完成审批
近284亿资金昨离场A股
自考毕业证 18日19日持相关证件领取
以区域品牌赋能精品农业
龙海东泗:抓亮点、树典型 大力发展东泗乡核心产业园区
关注 | 李发锁新著《围困长春》获专家和读者好评
消费亮点频现增长潜力无限
九江市六中高二年级开展2018年春季家访月活动
哈尔滨出席十九大代表共议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
375台赌博机、43把管制刀具被销毁......
2017年1-9月份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市“雪亮工程”检查组对名胜区开展专项督导
四川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婚恋等问题包含其中
全国人大代表何平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北票公检法联手打击“老赖”再传捷报
龙文:科学治污 打通治水“最后一公里”
市文明委调研督察安州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高考将至,南阳市多部门积极行动 护航高考 为考生提供贴心服务
我市今年将清理整顿620家涉气​“散乱污”企业
城厢区限上住宿餐饮业实现高增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