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
漳州新闻网讯(记者罗培新 朱秀敏 通讯员黄建和 文/图)3月17日上午9时,当台湾的杨氏三兄弟走进华安县华丰镇罗溪村,早已等候在村口的三姐妹快步迎上前。“三个姐姐和父亲像极了,我们一眼就能认出!”几位白发老人一见面就热泪盈眶,双手紧握不愿分开。两岸分隔七十载的六姐弟,终于大团圆。
杨氏姐弟的父亲杨太和1907年出生于罗溪村。1924年,杨太和从龙溪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南靖和华安两地教书。1938年5月,厦门沦陷,抗日将领杨逢年组织兵民,抵御日寇向漳州进犯。为了保家卫国,杨太和毅然弃笔从戎,任杨逢年的秘书。1945年,杨太和随军赴台,落脚高雄。1947年,杨太和的哥哥杨永安曾带着母亲到台湾找到杨太和。后来,因为海峡阻隔,杨太和与华安的亲人断了联系。
而杨太和在华安罗溪村的妻子春罗,始终相信丈夫总有一天会回来,独自将三个女儿拉扯大。1988年,看到两岸开放台胞来大陆探亲,春罗和女儿将心中的思念寄托信纸中。在回家探亲同乡的帮助下,这些书信终于辗转送到杨太和的手中。当时,杨太和与家人已四十年音讯全无,见信喜极而泣,第一念头就是回归故土与家人团聚。那时他80岁了,身体欠安。“见像如见人,想你一定能喜悦。”他在回信里寄了几张照片,约定“等开春气候温暖再回故乡”。谁知,杨太和的身体每况愈下。1993年,春罗没能等来丈夫就走了。一年后,86岁的杨太和辞世。
“我们户口簿上的祖籍地一栏始终填写华安。”大哥杨国光说,从小知道老家是华安,但是因为父亲没有交代,并不知道具体在华安哪里。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7年年底。杨太和的侄孙杨智明见长辈寻亲心切,决心找到叔公在台湾的子女。去年底,在一个“寻找战争失踪者”组织的帮助下,他联系上台湾红十字会,并提供杨太和的文字资料。据此台湾方面确定了杨太和的信息。原来,老人到台湾后改名为杨熙平。一看到信件的复印件,台湾的杨家姐弟确定是父亲的亲笔信。
割断了70年的亲情终于连接上了。杨氏现有9个同父异母兄弟姐妹,最大的姐姐杨素兰85岁,最小的60来岁。“不能再等了!”台湾的兄弟思乡心切,动身前往漳州华安寻亲认祖。
“我们在台湾的弟弟回家了,一家人终于团圆了!”在杨氏开基祖三公庙和杨太和家,在杨素兰带领下,杨国光三兄弟一起烧香跪拜,告慰父亲他们终于找到自己的根。
有生之年还能找到姐姐,还能踏上父亲生活过的故土,以及听到乡音,杨家三兄弟感到分外的亲切和温馨。他们说,回到台湾后,要将寻根的故事讲给后人听,续写“两岸一家亲”的同胞情谊。
“玛莉亚”对厦门影响不大 气温回升最高达到33-34℃仍有雨水
获批市级以上领军人才30项 苏州高新区不断加大高端科技人才集聚力度
出租车司机从业资格考试启用新规
联合执法,重拳整治城市管理顽疾
墨脱:昔日 “隐秘莲花” 今朝向阳绽放
望眼欲穿七十载 跨越海峡一日来 六姐弟华安大团圆
郊区霍树头至韩庄路段半封闭施工
积极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加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
团市委“情满旅途”工作获国家五部委表彰
高新区开展动物疫苗和兽药专项整治行动,扣押没收不合格药品33盒
中考不再有“体育特长生”了
车辆通行费年票如何补缴? 市公路管理局—— 全市共七个缴费服务点
“联”出友谊 “演”出互信
如何让社区图书馆焕发生机
河源建成115个消费维权服务站
更便于消费者就近维权
本溪供电公司严防山火保电网安全
海丰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大会
临沂开展路面执法集中检查 保障道路运输安全畅通
眉山市党政代表团来宜学习考察
宝钢德盛一期二期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