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植源
1989年8月调报社直至退休,我在湘潭日报社整整工作了21年。
20余年来,虽然一直在报社领导岗位上工作,但我注意坚持了新闻写作实践,并在创优上作了一些尝试。先后有86篇作品和论文获省以上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33篇。尤其是论文《国企报道的角度、力度和深度》荣获2002年度全国新闻论文征文一等奖,作为获奖代表我还专程赴京领奖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回顾20余年来新闻创优的实践,我的体会是“三勤”。
一是在勤于学习。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新闻要创优,一定要坚持把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等政治理论学习摆在首位,这是记者出优稿的前提和基础。2002年初,通过认真学习省市委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系列文件指示精神,对民营经营以及如何发展民营经济我感到心里有些谱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市里一位化工民营企业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事迹,然后据此写了一篇有一定特色的人物消息《借“洋脑”发“洋财”》,该文在《湘潭日报》刊登并被新华社转发,获得了当年度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我采写这篇消息的体会还获得了《新闻战线》“我的得意之作”征文三等奖。
二是要勤于思考。我并不是新闻科班出身,但在报社20余年的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勤于实践和思考,外行也可以逐步成为内行。在报社工作期间,我对采编业务及办报实践进行了一些思考,然后将这些思考上升到理论层面写成系列新闻论文,对提高报纸质量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这些年来,我就新闻业务研究、经济新闻、舆论监督、新闻摄影、时事报道、版面编排、传媒探讨等方面,一共撰写了84篇新闻论文,先后在全国一些省级以上新闻期刊发表。其中被国家核心新闻期刊《中国记者》《新闻战线》采用的新闻论文就有11篇。
三是在勤于动笔。记者要“记”作为湘潭日报的记者,就要努力用手中的笔当好“湘潭故事”的宣传者、记录者。在报社工作期间,尽管我没有具体写稿任务,但一直坚持动笔。个人先后出版了《微也足道》《感悟新闻》《走进新闻》等三本新闻小言论集、新闻论文集、新闻获奖作品体会文章集。同时,还经常参与和组织报社的一些采访活动。如1994年,时任副总编辑的我和报社4位记者一起组织了“湘潭教育周边行”采访活动,历时15天,行程920公里,实地走访了湘潭周边28个乡镇的39所农村中小学,共撰写稿件31篇,其中我动笔写了9篇。这组系列报道不仅受到了读者尤其是农村广大中小学校师生的肯定和赞誉,而且还获得了当年度“湖南新闻奖”和省、市教育好新闻奖。
(作者系湘潭日报社原总编辑)
“倒下”的希望迎来了春天——一家搬转企业的转型之路
王济民赴崇阳青山镇开展党代表联系日活动
我市解除主城区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
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百年中英街》新陈列展览开幕
无锡市气象台2018年5月1日17时发布的晚间天气预报
【纪念《湘潭日报》创刊60周年】新闻创优须“三勤”
杭州市2018年1-6月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企业年金办法》下月起施行职工养老多一层保障
吴桂英:推进一流本科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修水打造陈门五杰故居文化旅游项目 预计明年底可完工
用“大数据”让扶贫更加“阳光”——— 记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人、恭城检察院检察长陈路
德州4位农民工小举动彰显文明
86岁美籍华人来川求医 人工心脏瓣膜救了命
平陆打出“践诺”“兑诺”组合拳
澜沧县在“七一”期间开展反邪宣传活动
推动新时代上海人大工作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举行党组中心组学习会
64名新莞人子女获49500元助学金
前三季度烟台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
裕安“飓风”行动成效显著
锦州供电公司全方位、多角度打造电力设施“立体”保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