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以“文化消费·触手可及”为主题参展南国书香节

  穿过充满浓浓岭南风情的门楣,可见展厅顶部倒挂着色彩斑斓的农民画雨伞,别具龙门本土特色的绘画随处可见,传统手工艺人编织忙,展区销售员介绍忙……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18南国书香节暨第八届惠州书展上,龙门县以“文化消费·触手可及”为主题参展,充分展示“龙门农民画+”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最新成果,全面推广龙门山区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果,十分引人注目。
利用人工智能设计的龙门农民画衍生产品琳琅满目。
  “龙门农民画+”系列生态农产品亮相
  记者在现场看到,无论是富有历史文化韵味或结合时代特点而生的实用性产品,还是传承逾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编织品,无不吸引大批观众驻足参观和采购。
  据了解,为充分展示 “龙门农民画+”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最新成果,全面推广龙门县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果,现场特别展示了获得“山花奖”的12幅龙门农民画组画作品。此外,在惠州民间艺术展区还有多幅龙门农民画精品展出。
  龙门县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龙门县文化产业的龙头产业,龙门农民画及其衍生产品成为群众喜欢的文化产品,对推动全县文化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今年书展重点展示龙门农民画文化创意产品,包括纯棉丝巾、光栅立体画、玻璃光栅立体画、印花粗布画等。农民画艺术玻璃画、农民画地毯、丝巾、服饰、床上用品等产品,全部采用ai人工智能重构设计图案来展示,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龙门县展厅里,为市民带来了“龙门农民画+”生态农产品,主要包括地派古树山茶、西溪竹笋、龙门年饼、龙门腐竹、龙门大米等龙门土生土长的原生态特产。
  据介绍,“龙门农民画+”系列生态农产品由龙门农民画文化艺术服务中心与甜伽甜合作社共同研发。这些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的农产品包装上,使用了富含劳动人民辛勤种植农作物的龙门农民画元素,充分体现了龙门农民画文化内涵。龙门县甜伽甜生态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由中国好人村(龙门县西埔村)农民创办,合作社社长为中国好人、奥运会火炬手、助残大使——— 程木华。该合作社主要是生产、销售无公害、无污染生态农产品。合作社收益的8%将用于扶持好人村32户贫困农户。田加田农产品是合作社的品牌,宗旨为“振兴乡村产业,打造健康家园”。
  人工智能设计推动龙门农民画衍生产品多元化
  作为本次南国书香节龙门展厅的“当家花旦”,龙门农民画及其衍生产品用艳丽大方的色彩、趣味生动的图案、贴合实际的种类和柔软舒适的品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市民驻足欣赏。
  “妈妈你看!那个小哥哥身上穿的衣服真好看,我也想要一件。”在龙门农民画衍生产品展台前,两名模特小姐弟穿着农民画系列服装在蹦蹦跳跳地摆着各种姿势供大家拍照,围观人群中的小孩也向他们投去了羡慕的目光。
  负责开发龙门农民画衍生产品的鹅美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经理胡丽华介绍,这次展会的最大亮点就是带来了人工智能设计的产品。据了解,智能化是指采用人工智能重构设计图案进行展示,突破了图案原本一笔一画的具象瓶颈,融入西方文化,让抽象和具象的美、传统与时尚的美巧妙融合,使色彩和布局更合理,不论是哪个群体对这样改编过的图案都喜闻乐见。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种先进的设计手法,不仅能使龙门农民画元素更好地展现在服装上,还实现了龙门农民画系列服装的海量发行,拓宽了农民画衍生产品的销售之路。
  “这次带来的主要有衣服、鞋子、雨伞和抱枕等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用上的物品。”胡丽华介绍说,从去年10月开始,该公司新开发了龙门农民画瓷砖、玻璃画、箱包等新产品,服饰类还新开发了亲子装、情侣装、姐妹装等系列产品,跟之前的文博会相比,此次南国书香节上展出种类更加丰富、更多元化。
市民向盒箩师傅了解龙门林村盒箩编织过程。
  林村盒箩高超编织技艺受市民点赞
  “这对竹编制品真有韵味,跟我新装修房子的风格好搭啊!”前来参观的市民刘小姐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对盒箩,一边爱不释手地细致观赏着,一边与众人围观盒箩师傅现场编织与讲解。只见盒箩师傅林万谷单脚踩在织好过半的盒箩底部,手指灵活有序地将被削至轻薄的竹篾穿梭编织在一起,一上一下的娴熟功夫让观众目不转睛并连声赞叹。
  被这一传统技艺彻底折服的刘小姐当场就买了两款盒箩,其中一款盒箩因其款式十分独特,盒箩上还有代表着林师傅最高技艺织法的“福”字,只作活动展示不对外售卖,使得该款盒箩尤为珍贵。
  在刘小姐的多番请求之下,林师傅最终将盒箩以1000元的展会优惠价卖给了刘小姐这位 “惜箩之人”。“织这款盒箩至少要费一个月的时间和精力,盒箩盖上的‘福’字织法十分讲究,要把几百条几乎一样薄和长的竹篾丝毫不差地细细排编才能使得字体活灵活现,之前好多人想买这款盒箩我都不卖,但遇到这位小姐那么有诚意要买回去收藏,再不舍得我也只能答应了。”林师傅憨憨地笑了笑,依依不舍地把盒箩递了出去后,继续埋头编织。
  爽快扫码付费后的刘小姐心满意足地接过盒箩,开心地对记者说:“我一直都很喜欢具有艺术性的传统工艺品,平时外出旅游也会搜寻一些民间工艺品带回家用作摆设收藏。”刘小姐表示,她之前去过一趟龙门,对龙门的印象非常深刻,这次逛书展看到龙门展厅内有这么多新奇有趣又极具实用和观赏价值的产品,感到十分惊喜。从事设计工作的刘小姐说,以后一定会再去龙门游玩,好好品味龙门的山清水秀和风土人情,并希望日后的设计作品能有机会请到龙门的传统手工艺人为其编织、创作。
两位瑶族老人展示非遗项目织带仔。
  瑶族织带仔引市民求“意头”
  “带仔带仔,寓意早生贵子,摸过带仔添丁发财、人人有福气!”在展厅的另一侧,来自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今年70多岁的杨桂兰、杨进娣一边缠绕彩绳,一边用中气十足的家乡话向前来参观的市民细心解说。
  记者看到,两位老人用五彩细线在一个架线工具上慢慢围成一圈又一圈,然后把架好的线一端在竹子上固定,另一端系在腰上编织起来,绳结堆积犹如一道靓丽彩虹,颇具美感。
  据介绍,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织带仔传统始于清代中期,由于当时工业落后,运用手工业帮补工业,产生手工织带仔,至今已流传300多年的历史。带仔具有颜色鲜艳、美观大方的特征,是蓝田瑶族乡少数民族同胞作为嫁娶新婚之时的必备礼物。带仔意义重大,当地人结婚时会把带仔系在身上、挂在婚房门口,寓意早生贵子。当前,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织带仔已被收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现场展示的带仔样式繁多,有宽有窄,长约数米,每条带仔里有很多寓意美好的图案花纹,比如有猪肚、鸡嘴、榄仔、榄核、松仔等图案,寄托了家中长辈对女儿婚后生活顺顺利利、传宗接代的美好祝愿。
  “摸过这些五彩缤纷的带仔,愿我今年顺利怀上大胖儿子!”与好姐妹结伴逛展的小芳年底就要举办婚礼了,她蹲在摊位前看两位老人织带仔,还带着一丝害羞地将带仔摸了又摸。在得知小芳喜事后,两位老人家放下了手中的活儿,将带仔别在小芳腰间,逗得众人乐呵呵。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郭文斌 梁婉梨

温州金融业交出今年首份月报 各项存款增401.3亿
陈冰冰在调研人民路以南历史文化街区连片保护性开发项目时强调 精益求精 提高效率 打造百年精品工程
邂逅“桃花源”
新华社来我市采访苹果“保险+期货”工作
任各庄镇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暨思想作风纪律大整顿活动动员会
龙门以“文化消费·触手可及”为主题参展南国书香节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褚春彦对双城子河进行巡河调研
市委书记谢正义:整合资源打造成军民融合发展典范
临桂区多部门联合整治校外午托机构
规避执法监管“错峰”违规练车
增城区部署永和河长制久清治理工作
我市出台《关于落实深化律师制度改革任务实施意见》
南溪,韵味悠长的水乡小镇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
弘扬时代精神牢记使命勇担当
平南县贯彻全区优化营商环境会议精神见行动
江北新区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代教育体系
中秋将至,田林满城月饼飘香
海门一破产企业财产成功司法拍卖 经362次竞价 溢价率高达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