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翔安渔民飞梭走线织网忙 远近渔民都会找他修补渔网

林水龙织渔网。 刘小东 摄 织渔网用的工具竹制梭子。 刘小东 摄   (海西晨报记者洪丽敏通讯员刘小东)自今年5月1日开始,厦门海域正式进入伏季休渔期。渔民们停止了出海捕捞作业,开始进入了渔具修整期。昨日,记者来到翔安琼头村,这里上百艘大大小小的渔船早已停放在避风坞里,远远望见三三两两的渔民在渔船上忙碌着,有的埋头补渔网,有的正敲敲打打修渔船,宁静的海面上不时掠过几只白鹭,泛起涟漪无数。
  在当地渔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琼头村一位80岁的老渔民林水龙,他编织渔网已有40年的历史了,早已练就了一手飞梭走线的好手艺。每年休渔期开始后,他就更忙碌了,远近渔村的渔民都会慕名找到他修补渔网,或者订购新渔网,为三个月后的开渔期做准备。
  织网手艺
  曾是讨海人必备功夫
  午后的天气有些闷热,行走在渔村中,那夹杂着咸味的海风徐徐吹来,带来了些许凉意。记者在一座百年古厝里找到正在屋外凉棚织网的林水龙。凉棚里老旧的电风扇咿咿呀呀地转动着,屋外的植物绿意盎然。刚刚午休起来的林水龙打开电视的歌仔戏节目,哼着曲调,倚着竹椅,脚踩着一地的绿丝网,双手飞快地忙碌着,那绿色的丝线在他手中交叉变换,织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网结。
  80岁的林水龙仍手脚灵活,干起活来一点不输给年轻人。“看,这就是织渔网的工具。”林水龙从屋内拿出一个袋子,里面装着近百个梭子,大小粗细各不相同。林水龙说,不同的网眼就要用到不同的梭子。这些年来他用过上百支竹制梭子,梭子价格也从原来的五角涨到一块。有段时间他还用过塑料梭子,但很快他还是觉得竹制的梭子用着顺手。
  在林水龙看来,织网的手艺是讨海人必备的功夫,只是这些年来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喜欢找人定做。前几天,他刚织好十几张大网,是小嶝渔民定做的。遇上赶工期的时候,林水龙会叫上女儿、媳妇帮忙打下手。平日忙得过来的时候,一张大网他日夜赶工十几天也能完成。
  飞梭走线间
  织就一张完整的渔网
  “一张渔网从底部到外圈,网格有疏有密,要裁网、织网、接网才算完成。”林水龙说,以前全手工织网的时候,一格一网全要靠织,就像织毛衣一样。现在买来现成的渔网,要进行手工裁剪、拼接,像缝衣服一样,可以省很多时间。
  一张40米的大网,需要裁剪出8块5米长的渔网,然后进行拼接。拼接的时候就要用到织网的手艺。每次织网时,林水龙都要先磨好刀片,把每片渔网的接头割掉,然后用事先缠好丝线的梭子在渔网上穿线打结。他左手捏住渔网,右手拿梭子,用梭子当“针”穿过网格,在梭子一里一外、一坠一挑之间就织好了一排跟原渔网一样大小的网格。就这样一直重复动作,织到所需的长度,然后再换另一个规格的梭子,拼接不同网格的渔网。
  林水龙从11岁就开始下海谋生。渔网是渔民讨海的必备渔具,林水龙还记得早些年从龙海买渔网,一张大网就要一千多块,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但为了养家糊口,咬咬牙也要买。林水龙织网的手艺跟讨海的功夫一样,都是无师自通的。他说,天生的讨海人,凭着一代代传下来的手艺,再加上经验累积,久了自然就会了。在四十岁时,林水龙上岸织渔网,靠手艺活来养家糊口。
  如今,已经不需要靠织渔网过日子的林水龙还是放不下手里的行当,终日喜欢拿着梭子缝缝补补。他娴熟的手艺吸引了漳州、泉州等地的渔民慕名而来。

轮胎作画 文明之风扑面来
丈夫不愿离婚妻子出走两年多 宫外孕还有男人签字 最终离婚女方支付孩子抚养费32000元
新郑市委书记刘建武调研具茨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马鞍山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举行
刘震云获奖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首次搬上舞台
80岁翔安渔民飞梭走线织网忙 远近渔民都会找他修补渔网
蔡伦大道南华大学西门处增设护栏
津南区扎实开展执法打假工作
“济南速度”刷新城市面貌 ——三论做好城市提升满足群众新期盼
市领导深入宝山区作风整顿联系点检查指导工作
洪山殿镇太平寺村家长集中“充电”
整治出租房等消防安全隐患
用荧幕照亮初心
衣服的“穿”越:从“黑灰蓝”到多姿多彩
长城网:保定徐水区举办宪法学习宣传知识竞赛
中棉所研学行
我县夏粮生产顺利结束
滨州交警发布:更便捷 微信可以缴纳罚款
引人入胜!清镇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样板区
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