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东莞唯一保存至今的书院了解一下

  隔着大明塘一池碧水,坐落在厚街村菊塘坊的鳌台书院静穆以待。鳌台书院始建于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春,500多年来,这座东莞九大书院唯一保存至今的书院、明清两代东莞最高学府,人才辈出,对厚街乃至东莞文教发展、文化底蕴深殖产生了重要作用。
  自2012年重建落成后,经过十数载打造,已是厚街历史文化的传承基地和集展览、创作和交流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去年更被评为“东莞新十景”之一。俨然已是厚街乃至东莞的一个旅游胜地、一张文化名片。
  前世
  建立后500多年间
  人才辈出
  据史料记载,鳌台书院的建造者为历任庆元府同知、泉州知州、宝庆府知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王恪。他在任内廉洁爱民,政绩突出,对文教更是重视有加。当年他回到家乡厚街后,便在乡族中呼吁捐资助学,鳌台书院随后便建在了凤林长生庙侧。
  此后,厚街学风蔚然,数百年间,单书院共出过2名进士和20多名举人,这在靠科举取士的年代,在遥远的岭南之地,是很难想象的。
  其中王恪的儿子王缜最为知名。作为鳌台书院的首届学子,他考取了弘治六年(1496年)的进士,并最终官至兵部侍郎、户部尚书。王缜同样有政绩,并最终鞠躬尽瘁,病死任上。明朝著名的心学大师王守仁(王阳明)亲自为其著作《梧山集》撰序,足见他在当时社会地位之重要。
鳌台书院中堂挂着“师古圣贤”牌匾
  此外,诸如乾隆进士王应遇,也历任礼部清膳司主事、主客司主事、直棣州知州、奉政大夫,并著有《易说约》《绿香吟草》等书籍。王汝梅、王铎声、王绍坚、王受于等人在清朝或清末民初时期也卓有声誉。即便是近代以来,同样走出了王鲁明、王永祥、王磊、王作尧、王永华、王荻、王永等一大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
  鳌台书院自建立后,一直为时人所重视,历代文人雅士为其留下诸多墨宝和诗篇。因此它也是东莞唯一一家有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留墨的书院。当你走进这座明清三进格局的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上方则镶有清末探花布政使、《东莞县志》(民国版)编者陈伯陶手书的“鳌台书院”四个大字的石匾。相传清末民初,书院曾进行重修,陈伯陶为此欣然题字。

江西:大学生参军可享优厚政策
带领20名退伍老兵一起创业
情侣之间的欠条 你怎么看?
灵山保护水源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
省运会篮球男子甲组比赛 我市代表队夺冠
古色古香!东莞唯一保存至今的书院了解一下
象山县上半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8亿元
渔船起火7人被困 客船驰援救下渔民
消防正在巡逻发现公交冒烟 很快处置了险情
龚琳娜来重庆璧山组建少年合唱团 教孩子们唱古诗词
遂昌庄山村为孤寡老人送饭 流动厨房显爱心
吃辣不会长痘,喝牛奶才会!12条各科医生给女性的忠告
胎死腹中孕妇质疑医院 同安区医调委协调各方化解医患纠纷
长江二桥8日起开始施工 南京交警发布出行提醒
当党报小记者的感觉太好了
阳东区:雅韶中学与阳东广雅中学合作共建
韩勇主持召开省政协十二届七次主席会议
谯城区干部群众收听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蚕庄镇推行孝德基金,构建孝善养老助老新格局
严查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发现一个处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