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我市民生工作的系列报道之三 山水生态“入眼来”


本报记者 赵宏伟 首席记者 杨军
“春天,上百万只候鸟飞来,万物复苏;夏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凉爽避暑胜地;秋天,一望无际的稻浪,万顷良田丰收;冬天,银装素裹、雪玉冰清,体验滑雪的速度和激情。双鸭山之美,真可谓山美,水美,人居环境更是美。”
一首《乌苏里船歌》唱响全中国,在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中,双鸭山的大美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毫无遮拦地尽情展现在全国亿万观众的眼前。
依山建城、治水造景、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生态大环境;群山环抱、绿水相映、风景如画,全力打造山水生态城。
建设美丽双鸭山,构建和谐社会,从城市生态化发展着手。多年来,我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超前想事、做在当下、谋划长远,狠抓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打响了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和谐发展攻坚战,努力创建清洁、优美、宁静、绿色城市,让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形成协调统一。
而今,被绿色拥抱着的双鸭山大地,一幅“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楼美、商兴、人和”的美丽山水生态画卷徐徐“入眼来”。
绿水青山“美如画”
行驶在公路上,就像置身于绿色长廊,大树蓬勃,新苗吐翠,树伴车行,连绵不断,蔚为壮观;漫步城中,映入眼帘皆碧色,小区广场遮浓荫,乔木挺拔,灌木婆娑,花草迎人,心旷神怡,令人陶醉。
绿色的山水,绿色的田野,绿色的城镇和乡村。如今,走进双鸭山,就走进了绿海、走进了林荫。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追求的梦想,每一座城市都有她发展的坐标。对于双鸭山而言,将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在绿色中,就是他们追求的梦想和发展的坐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我市坚持点、线、面结合,探索立体绿化模式,以线路绿化为主线,充分利用公路边坡、边沟,见缝插绿,全面覆盖可绿化的公路用地。
近三年累计造林16万亩,实现煤城由“黑”变“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1.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71平方米,城区街道绿化覆盖率达30.1%。
在晋升为省级园林城市,成为全省首个城市中心区森林全面停伐的地市后,我市站在更高起点,将自己打造成目前全省唯一的国家森林城市。
“双鸭山森林面积比12个新加坡还大,大森林使双鸭山成为了一个‘会呼吸’的城市。走进双鸭山,就仿佛走进了林荫树海。”参加完第三届双鸭山经贸合作企业家恳谈暨“两山”合作经贸交流会后,来自广东佛山的客商由衷赞叹道。
安邦河沿岸,水清、岸净、绿化景观相连、两岸高楼林立……昔日污水沟,如今已成风光带。
作为双鸭山母亲河的安邦河,由于历史原因两岸自然环境曾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市区段水质受到较大污染。
面对全市人民的多年祈盼,市委、市政府克服重重困难,集思广益,多方筹措,全面启动了安邦河治理工程,全力打造城市新生态景观带。
我市坚持上游下游、河里河外、沿河沿岸一体治理手段,重点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河道清淤工程、畜禽污染整治、企业污水排放管理等措施,出台了28项综合性治水举措,目前已完成16项。
水清了、树多了、景美了。目前,安邦河治理和滨水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人水亲和、城水相依”的滨水生态新景观。
蓝天白云“晴万里”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双鸭山,是市委、市政府一直锲而不舍、全力以赴,抓好抓到底抓出成效的重要民生工作。
近年来,我市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贯彻环境监管体制改革为总纲领,出台了《双鸭山市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双鸭山市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先后完善了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制定锅炉淘汰、道路扬尘治理、油烟治理等方面的年度管控方案,并抓好跟踪落实。
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市政府每年与各县区和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在全市形成齐抓共管生态环境的新态势。
早在2013年,市环境保护部门就对市中心区内百余家浴池开展了治理锅炉污染专项行动,通过改用燃气、电能、太阳能和大唐热水等清洁能源,到2014年一举拆掉“小烟筒”86个,彻底解决了市中心区小浴池锅炉污染问题。
在此基础上,为降低城市大气污染、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在全市城市建成区内开展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小锅炉“清零”行动,
近年来累计取缔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164台。
针对群众反映黑龙江建龙钢铁排放异味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点抓好其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引导企业投入3.1亿元,建设160万吨干熄焦项目并投入使用,干熄焦率稳定在90%以上,有效缓解了空气异味。同时每年减少粉尘排放60余吨。
据悉,我市去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31天,达标率为90.7%。今年上半年,全市空气达标天数为163天,达标率为90.1%,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绿色生态“生命力”
在朋友圈里晒蓝天白云,顺便展示一下自己的摄影技术,如今成为很多双鸭山人的业余新爱好。
亲近青山绿水,享受蓝天白云,呼吸清新空气,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效,让双鸭山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我的家乡——双鸭山,我爱这里的环境,爱这里的绿水、青山,我要把家搬回来居住。”尖山区居民王刚退休后,随孩子工作地点迁居南方,在外多年他总惦记着回到自己的家乡。看到家乡环境变美了,他毅然决然回来又买了一套住房,开始了幸福的南北方“候鸟”生活。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动摆脱对生态资源的严重依赖,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
打好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专项整治攻坚战,拿出耐心和诚意,面对面、一对一地开展政策宣传、思想疏导和行动指导,引导煤矿企业放下包袱、抛弃幻想、早关快关。截至目前,全市已关闭煤矿35处,退出产能203万吨/年,完成40处年度关闭煤矿任务的87.5%,为全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做出了贡献。
“我丈夫原先在附近小煤矿下井挖煤,我成天为他安全担心。现在好了,小煤矿关闭了,我们两口子转行学栽种黑木耳,每天在阳光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收入也很可观,我安心又舒心。”宝山区居民王大姐的欢愉发自肺腑。
生态资源是双鸭山的宝贵资源,为保障一方生态安全,保护利用好生态环境,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今年采取最有力的管控措施,落实最严厉的责任机制,实行最科学的网格化管理,严格源头管控,全天候驻守、随时随地巡查,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打好打赢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攻坚战,用实际行动守住家乡的“青山绿水”。

南浔分区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福州市国资委迅速传达学习福州市委全面从严治党专题报告会和政府廉政工作会议精神
我市“燕园”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征集展示活动启动
我市多举措加大储备土地管护力度
2018年8月份工作完成情况、2018年9月份卫生工作安排
来自我市民生工作的系列报道之三 山水生态“入眼来”
时评:预防校园欺凌学校要担起责任
龙海:落实乡村振兴 打造“精准扶贫”升级版
石狮鸿山镇“严”字当头 顺利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
市农委组织开展对口帮扶地区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
2018年 奋力开启高端绿色崛起新征程
苏州市旅游数据中心昨联合通信运营商发布国庆长假旅游数据报告
《关于鼓励一线职工岗位创新的若干意见》发布
龙潭区缸窑镇召开2018年秋冬季秸秆禁烧工作会议
我市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竣)工
老人忘记银行卡密码社区协调解决
大涌城管执法分局开展中新路无照流动经营行为集中整治行动
宿迁老党员彭瑞终生难忘在海上漂泊大半生的岁月
淅川县:淅川县组织农家乐质量提升培训 助力乡村旅游
从小跟着母亲做绣活 大姐“磨针”30年成汉绣传承人